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在张载祠(散文诗)
◎徐斌会
  一
  诗歌没有月份,写完一首雪花就悄然漫过了,而清代举人王象贤隐居张载祠写下的诗“云树森森,默想闲居气象;水田漠漠,堪追往日经纶”,仍在。
  康熙皇帝留下的“学达性天”的御匾,仍在。在横渠书院,在同一片阳光下的事物蜂拥而至,令沿途的树枝一次次摇曳。豪情也壮志。二
  在横渠书院,我彳亍在千年的古柏之下。
  读“四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我知道了:天地万物都是统一于“气”的,气有聚散而无生灭,气聚则有形可见,气散则无形可见;气聚就能看到万物,气散就会恢复到宇宙中去。
  三
  松柏千年,思想千年,古老的北风,在风雨中沧桑。
  在晨钟暮鼓,在岁月厚重的底蕴里,把现代融进《东铭》和《西铭》。
  此刻,我就坐在渭河边,思绪溯流而上,我不知道一千年前,遥远的想象此时会抵达渭河的哪一个断面。
  但我知道,这宁静的河水,绝对有一些来自横渠书院的流淌。
  我读着《东铭》:不知戒其出汝者,归咎其不出汝者。长傲且遂非,不知孰甚焉。
  我也读着《西铭》:“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四
  风轻轻地从头顶拂过,远古的声息从关学中吟咏,琅琅的诵读声,让我也站成树的形象鞠躬。
  风从不斤斤计较,也不会轻易说出形容词或者感叹词。
  没有谁看见过一场暴雨叫醒泥土之下的孤独,这些雨常常下在深夜里,下在不为人知的暗处。
  我不想用回忆融化泥土,只想站在祠院站立的一棵棵树上,高高地看云,向上攀爬,看一树树的繁花。人往高处走,走过风尘,走过苍白,走过万物的声响,时间就这样被时间模仿着。一滴水,一粒沙,一块石头。一株树,一捧泥,一片风景。相逢或者告别,相信都会从这些词中萌生动词,萌生情意。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环境。
  五
  那些伸手可摘的云朵、那些极目可望的山峰、那些清新的空气,还有那些云烟深处一代又一代的传说,都没能走出,年复一年地都成了这里的一个文学的符号。
  两被召晋,三历外仕,著书立说,一生清贫,始终坚持不懈,矢志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用自己的行动、人格和思想作则,推陈出新,为后人树立楷模。
  一辈子、一辈子都在这里,成了这里的人,成了这里的阳光和雨水,成了魂牵梦绕的家园。
  六
  河流,无论生来是奔腾,或者婉约,都会汇流成江。
  太白山下,汇集山麓多情的溪水,拦溪筑坝,让山与溪和谐共融,让平地生出一片风景,诞生一个思想。
  在渭河流域,河水就是一面心灵的镜子。镜里,碑文荡漾,一座座碑石林立,拜谒、敬仰、厚重。
  一个名号,一块匾牌,发出绚烂的光芒,熠熠生辉。
  “六有”启示,是做人所需。
  “四为”精神,是饮水思源。
  精湛的学术是厚德载物,为人就应该至真至善。
  七
  漫步在宁静的时光里,远山近水,空气如洗。往事不请自来,那些惊心动魄的记忆,悲伤和忧郁早已成为幻影,都印着昨日的足迹,笑声和叹息都在路上。
  那么多的人,从这里出发,离开故乡,或远或近,始终抱着大道至简、大音希声、至纯至善的词语:
  用虔诚的心,祈祷、祝福、怀念。
  用恭敬的心,仰松柏,祭圣贤,敬张载。
  只有怀揣一颗敬畏的心灵表达对他的敬意,一个真实的自我才能在自我中,带着新的梦想,再来一次美丽的出发。
  八
  当灵魂经过历史的明鉴,沉淀下来的就是生命的至真至纯和至善至美了。
  而你,像太白山的一位老者,静默,睿智,在犬牙交错的山体里,记录着所有远去的故事。
  在这里,让我再一次领略了什么是辽阔。领略了他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这个地方,伟大的思想情怀,都是民族的魂魄,都是我们世世代代的精神家园,都是厚重、肃穆、庄严,彰显儒者的器识与宏愿,都透着文化的魂,也将源远流长,千古不朽。
  九
  古老的土地,应该承载古老的文化;古老的文化,当然承载着古老的历史。
  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都是民族的魂魄,都是我们世世代代的精神家园,必将源远流长,千古不朽。
  张子提倡的“关学”理念,“民胞物与”“尊礼贵德”“笃实尚行”“敦本善俗”等伟大的思想情怀,愈来愈彰显出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和追求……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