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专题
第04版:文化周刊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人社专刊
标题导航
|
宝鸡六四三,让中国故事活起来
千阳的都江堰
“耳聪目明”有深意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耳聪目明”有深意
周芳
这些天,我一直在周原博物馆里整理资料,阅读古籍文献,用以尽快完成《考古周原》这部著作。夜逾子时,农村的室外格外寂静,既无车马喧嚣之声,又无人丁来往之扰。我又翻开了《尚书》,仔细研读,多次被古人的智慧所感动。当看到《尚书·太甲》篇时,其中“视远惟明,听德惟聪”更加让我陷入沉思。
读到三千年前智者的真言,让人对逝者肃然起敬。叹睿智不及古人甚矣!“视远惟明,听德惟聪”之语,让我想起了“耳聪目明”这一传之甚广的成语。“耳聪目明”成语出自汉代焦赣的《易林·临之需》。言其“重瞳四乳,耳聪目明,普为仁表,圣作元辅”。相传,帝舜重瞳,文王四乳,凡是圣贤,皆有异相。所以焦赣收集舜和文王的异相,佐证了异相为仁义之表,更是圣贤之相的《易经》之理。汉代以后,“耳聪目明”就成了形容听觉和视力极好的词,并引申有眼光敏锐、头脑清楚之意。《朱子语类》成书宋代,其中记有一事,人之服药,服之既久,则耳聪目明,这是服药医病之效。
循史以观,“耳聪目明”已成成语,形容人的视听敏锐。但读过《尚书》却总让人有一种余韵未尽之感。“视远惟明”是讲一个人要想看得远,就必须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人之本能,但古人的本意是想用此作比喻,揭示一个更加重要的做人道理,那就是“听德惟聪”。“听”字在这里既有作为动词的听之意,还有听从和服从的名词之意。这里的德在西周时期已经成为全社会的集体价值观,是为人的基本准则,“天命糜常,以德配天”是对夏商以来神学体系的颠覆。因而在古人看来,一个具有聪明智慧的人,他才能够听从有德之人的规劝和教诲;如果一个人能够听从有德之人的教诲,那他也就会成为更加聪明的人。读到这里,我才理解了这一成语的真正含义。而目前对此成语的解释,实际上局限于一个字面浅表的解读,我以为这是远远不够的。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