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本期发布:
工业遗址公园为文旅产业注入一股活水
本报记者麻雪
    “窑洞车间”里这眼清泉流淌了近80年


    解说员讲解近百年老机器的故事

    “窑洞车间”布局图

    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窑洞车间”里的万人照片墙

  这是一个有历史、有文化、有故事,闪耀着爱国主义和民族工业精神的地方;这里被称为“宝鸡工业的起跑线”,是国内现存保留最完整的抗战工业遗址;因为这里,当代文学大家茅盾写到“‘战时景气’的宠儿——宝鸡”、林语堂称赞“这就是中国抗战中最伟大的奇迹”……这里就是长乐塬申新纱厂旧址!位于宝鸡市金台区长乐塬,有现存抗战时期全国最大的“窑洞车间”等多处历史遗迹。
  11月26日,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一期正式建成开放,成为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一颗闪耀着民族工业精神的新星。  
  一处遗址吸引八方学习者
  梳理宝鸡抗战工业历史脉络,可以用“长乐塬”做宝鸡工业文化的时光坐标,这里被誉为“中国抗战工业奇迹”。从2016年开始,宝鸡市组建专门机构,对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即申新纱厂旧址)进行开发建设,项目规划占地360亩,2019年6月,项目核心区开工建设。在景区正式开园前,虽然处于试运营阶段,主要进行爱国主义、团建教育活动,但前来参观、学习、回忆那段峥嵘岁月的人却不少。
  据统计,今年以来共接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参观、学习的团队367个,总计6299人。同时,还有一些中、小学校组织学生来到这里,聆听曾经的爱国故事,感悟民族工业精神。
  记者还了解到,有一些家长专程带着孩子来这里,看看那些“比爷爷年龄还大的纺纱机器”,聆听宝鸡这座城市的记忆与梦想。这些家长中有的是父辈、祖辈曾经在申新纱厂以及后来的陕棉十二厂工作过,有的虽然没有在这里工作过,但是却因为有着相同的情怀,想传递给下一代人。如西街小学五年级学生陈奕霏在妈妈带领下参观这里后,在作文里写道:“正因为有了前辈们心怀家国、不怕困难、意志坚定的精神,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篇略显稚嫩却充满孩子真情的作文,被各个网络平台转载。
  不久前,北京大学考古实习师生及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领队培训班学员的60人,到长乐塬感受宝鸡深厚的工业文化,他们说:“长乐塬工业遗址存留的是一个城市发展崛起的记忆,是一代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正是这些让历史变得真实可观,让我们不断受到前辈们的激励,不忘初心,勇往直前。”同时,仅在近一段时间,就有广东省政协考察组、在陕人大代表等众多省内外人员前来参观、学习。
  与其他自然景观的景区相比,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没有秀美的山川;与其他人文景区相比,它刚刚起步,但是,为何会吸引如此多的各界人士前来学习?因为它承载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民族工业内迁发展史,凝聚着民族精神、抗战精神、工合精神,而这些精神的感召力无限大!众多故事融合民族精神密码
  “窑洞车间”是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的主体,备受关注。24孔由青砖砌就、天圆地方的“地下长廊”,长达3.5华里,一直横卧巨隧之中。它,为80年前的申新纱厂的前纺部全套设备和1.2万枚纱锭“防身护体”,避开了日军飞机频繁的狂轰滥炸,让纺织工们在蜿蜒伸展的“躯体”里“经天纬地”!
  几天前,记者跟随冯驱进入窑洞车间里采访、参观。冯驱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是申新纱厂的子弟,他著有反映抗战时期多个民族企业内迁至宝鸡的纪实文学《西迁!西迁!》,现在是长乐塬管委会特聘文化专家。
  “建造这些窑洞的时候,建筑材料极度匮乏,青砖是从咸阳和东边的县城拉过来的,红砖是在1940年的时候,从西安拉过来的。所以,有什么砖就用什么砖,最终形成青红砖交错的状态。”冯驱向记者徐徐道来。
  窑洞车间里有一眼泉,很是引人注目。这是当年挖窑洞时工人们挖出来的,泉水清澈甘甜,当时的工人干活干累了,歇息时,喝一口泉水就一口馒头。泉水还被引流到窑洞外,另筑成两口水井,供职工和家属饮用。如今,窑洞里的这眼泉仍流淌着泉水,像在诉说那段激奋人心的故事。
  窑洞车间里的一面展览板上,详细记述了“三八工作制”,这便是如今我们普遍实行的“八小时工作制”的前身,这在当时具有重大的意义。
  1941年6月,申新重庆分厂在全国首倡八小时工作制,1942年2月2日,宝鸡申新纱厂在窑洞车间正式推行“三八工作制”,即每天八小时工作、三班倒的制度,是宝鸡地区第一个实行这一制度的,历史意义影响深远。
  窑洞车间里还有一台1921年制造的粗纱头开松机,它的神奇之处在于,陕绵十二厂2016年还在使用,而且现在仍然可以启动,像是一台不惧怕时间流逝的“永动机”,这台近百年的老机器向人们诉说着这里的工人顽强拼搏、参与抗战大后方生产的故事。
  临近窑洞车间出口的地方,有一处万人照片墙,用电子屏幕轮流放映着一万名职工的入职老照片。这些职工出生在上世纪初到七十年代,都曾在宝鸡各大老工业企业里工作过。泛黄的老照片里,有他们当年青葱的模样,就是这样一拨拨年轻人的奋斗,为宝鸡打下了雄厚的工业基础。
  窑洞车间里还有很多“故事点”,如工合记忆主题展览、宜昌大撤退展、万枚纱锭展等。
  深厚的历史,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抗战故事、一台台老机器等等,这里有文化的“软件”,更有记录故事的“硬件”……这些元素让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如同窑洞车间里依然流淌的清澈泉水一般,为我市文化旅游产业注入一股“活水”。绽放新姿融合文旅产业创新发展
  工业遗产,是城市发展中不可磨灭的部分,是城市的历史记忆。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工业遗产将面临升级转型的命运。怎样盘活利用好工业遗产资源,如今已成为国内外很多城市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宝鸡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同时也是我省唯一入选全国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城市,近年来正在实现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美丽蝶变。
  作为老工业城市,工业遗址资源优势本就得天独厚。我市的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等,已先后列入国家级工业遗址保护范围。还有凤县灵官峡宝成铁路遗址,也已成为我市工业遗产旅游基地。
  老工业城市在转型发展,这些得天独厚的工业遗产就是特殊的文化资源,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11月26日,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正式开园,无疑成为城市工业遗址与文化旅游融合创新发展的一颗璀璨之星。
  另据了解,金台区正在把胜利塬、长乐塬、六川河三大板块作为聚合文化产业的平台,着力在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上求突破,打造金台文化旅游“热、火、活”。记者还了解到,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建成后,可提供就业岗位1.5万个,预计每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
  工业遗产,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技术价值和文化烙印,记录着一座城市的创业史和工业化进程。从国内和国际先进经验来看,适度的、科学合理并多样性的保护型旅游开发,工业遗产完全可以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主角”之一。期待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开园后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同时也蹚出一条宝鸡工业遗产转型发展的新路!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