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周淑丽
初冬的冯家山水库,收鱼捕捞的场景十分壮观:渔网被十几人缓缓拉出水面,成百上千条肥硕的鱼儿跃动翻腾,呈现出一派鱼跃人欢的丰收景象。
面对银鳞雀跃、鱼儿满舱的景象,有的市民感到新鲜,也有的市民感到疑惑:冯家山水库是市民的“大水缸”,在这里养鱼会影响水质吗?其实,冯家山水库开展养殖已有四十余年的历史,在市水产站的科学指导下,如今生态养殖不仅有效净化了水源,也促进了我市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以鱼净水”水更清
水库的水质好不好,最先知道的是鱼。冯家山水库水面面积17.7平方公里,有效养殖面积2万亩。与人们熟悉的网箱养殖和投放饵料养殖不同,冯家山水库对鱼类实行“人放天养”的生态养殖,既没有网箱,也不投放任何饵料,让鱼儿在原生态环境中自然生长。冯家山水库鱼类众多,每年选择投放大量的花鲢鱼和白鲢鱼的鱼苗,是因为这两种鱼就像水中的“清道夫”,它们以水中的浮游物为食,可以明显改善水库的水质,同时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平衡性和稳定性。
“这些年水质越来越好了,不用任何设备测试,裸眼就可以看到水面两米以下。”冯家山水库库区管理处主任赵亚中坚守在水库边上20余年,谈起净水养殖对水质带来的改善,他满脸的自豪。他介绍说,冯家山水库曾经也有过网箱养殖的经历,但为了保护水源,一切有可能影响水质的养殖都被取缔。近20年来,冯家山水库大面积开展生态净水养殖,每年增加投放的鱼苗数量,同时对水面进行严格管理,工作人员全天候巡查水面,全面禁止垂钓、捕捞、电鱼、炸鱼等行为,养鱼也护水,所以现在的冯家山水库已成为鱼儿的天堂,在水库边经常能看到四五斤重的鱼欢快地跃出水面。水库里的鱼在品种和数量上需要达到一个平衡点,数量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所以每年秋冬季节要开展一次集中捕捞,对于捕捞队也要进行严格选择,制定更为环保的捕捞方案。
今年冬季,冯家山水库开始集中捕捞后,记者站在船上一眼望去,水面宽阔干净,两岸青山和一汪碧水交相辉映,碧波荡漾、鱼儿欢腾,一幅山水画卷尽收眼底。
“以鱼护水”水更美
养鱼先养水,只有水好,鱼才能更健康。冯家山水库渔场位于冯家山水库下游两公里处,使用的是还未经过净化的水库“源水”,开展池塘无公害养殖。渔场的水源和市民家中自来水是同样的水源,渔场成为反映水库水质的“晴雨表”,鱼儿也“上岗”,成为水质检测员。
近20年来,冯家山水库渔场引进了鲟鱼、鳟鱼、鲤鱼、鲈鱼等一批鱼类,养殖设施由原来的3000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8000平方米,养殖规模由原来的2万尾增加到现在的20万尾,在渔业新品种试验和技术推广方面先后获省部级科技成果3项、市级科技成果10项,多次被省市评为水产技术推广先进单位和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冯家山水库渔场负责人张峰介绍说,渔场养鱼使用水库的流水,如果鱼儿生病或者水中杂质、藻类太多,都可以通过渔场的小池塘直接观察到。池塘可以说是检测水质的第一道关口,一旦出现问题,还没有等到源水流进自来水厂,就可以从源头采取相应的措施。而且渔场养殖也带动了全市的养殖产业发展,每当有新的鱼类品种在冯家山水库渔场养殖成功,周边的养殖户就会来“取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水源地保护责任重于泰山。近年来,市水产工作站积极主动做好技术服务和技能培训工作,指导冯家山水库开展科学养殖、保水养殖,同时选派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驻场科技特派员,为生态净水渔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如今,冯家山水库开展的“以鱼治水”生态养殖,让水域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环保部门定期检测和不定期抽查中,水库的水质一直保持在饮用水二类以上,银鳞雀跃荡清波的美景已成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