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宝鸡制造基地整车生产线徐小红摄 宝鸡鑫诺新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焊接生产线徐小红摄 本报记者魏薇
高新区是城市发展的“火车头”“动力源”,其产业形态、运作模式蕴含前瞻性、引导性。宝鸡高新区位列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第49位,经济总量占宝鸡三分之一,高新技术企业占比80%以上。经多年培育,其发展已驶上新轨道,呈现出新模样。
从“低小散”升级“高精尖”
“以前,钛行业大多是单打独斗,现在是抱团取暖迎大势。”宝鸡怡鑫金属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孙敏说,宝鸡高新区升级“中国钛谷”,现在呈现一种新状态:从零散到聚合。最近怡鑫与宝鸡永盛泰、宝鸡瑞熙钛业、宝鸡金海源三家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商定“不打价格战,产品配套协同以供优质品为目的”等合作内容。“今年钛行业发展总体势头很好,我们要聚合发展,目的是走出原来外协加工的‘小格局’,向深加工、提供复杂制品转变。”孙敏说。
“中国钛谷”发展产业有两个重要依托,一是宝钛集团,二是钛谷新材料产业园。宝钛集团是龙头,带动中小微企业共同发展;钛谷新材料产业园是“大舞台”,统一规划与布局,集聚中小微企业,构建供应链配套服务往深度做。比如今年3月,由宝鸡拓普达钛业有限公司投资3.2亿元建设的高端装备用钛及钛合金制品全产业链项目,落户新材料产业园,其熔炼、快锻、机加等设备的投用,将解决大口径棒材的加工问题,同时他们和宝钛的合作也进一步加深。
“火车头”跑出加速度
工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到来,宝鸡高新区装备制造业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在宝鸡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几十个机器人组成智能制造生产线,能够完成自动上下料、在线测量等程序,动作既连贯又灵活……这种智能化操作,体现了工业制造向纵深发展。据宝鸡机床相关技术人员介绍,如今用户提出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从性能优良的单机到现在的完整解决方案,靠的就是众多智能化生产单元的联合“作战”:只需提供一张产品图样,就能完整生产产品。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不仅提高效率,更是储备数据资源,为未来智能化打下坚实基础。宝鸡高新区诸多企业的“试水”体现向制造“深海”遨游的决心。
“采用新型工艺,生产人员由以前的70多人减少到30多人,生产效率却提高了50%!”这是法士特汽车新型生产线投产后带来的新变化;
在宝鸡吉利汽车整车生产基地,焊装机器人可实现精密操作,灵活高效,成为智能制造的“样板”;
……
目前,宝鸡市机器人、无人机等智能制造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数控机床、石油钻采等60多种产品销量居全国或世界前列。军工电子信息、石油铁路电力装备、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等与世界接轨的新技术、新产业、新项目,让宝鸡加速实现从“制造”向“智造”的升级。
好环境迸发生产力
宝石机械陆地石油钻井平台、宝鸡石油钢管连续管等产品全球领先,中铁宝桥的高铁道岔、中铁高铁宝鸡电气公司的接触网等铁路交通产品保障了中国两万五千公里的“高铁速度”,国核锆业“核级锆材”填补了国内空白……之所以不断涌现新产品、新技术,得益于宝鸡高新区优质的制度支撑、优质的平台建设和优质的营商服务。
人才是第一资源,宝鸡高新区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已吸引各类产业人才3万余人。他们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引进高端人才。像通过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宝鸡创新中心研发平台,柔性引进西安交通大学卢秉恒院士等高端创新人才31名、高端创新创业团队20个;通过石墨烯及石墨烯防腐涂料、反重力铸造装备及成形技术产业化、高端钛及钛合金熔炼和锻造生产线、超薄超宽钛锆箔材生产线等招商引“智”项目,引进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邓炬教授等高层次人才21名。宝鸡高新区还聚焦产业发展培育本土人才,吸引国内重点高校毕生近1000人在宝鸡高新区创业就业,积极培育田浩荣、王汝运等“大国工匠”。
宝鸡高新区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主动与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南京理工、西安交大等院校合作,吸引国家级研发平台、创新平台在宝鸡高新区安家落户。先后引进6户高层次研发平台,累计建成各类国家创新中心11家、省级46家,院士工作站11户、博士工作站12户。
目前形成了覆盖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制造、钛及钛合金、汽车零配件等优势产业的大孵化格局。2019年,宝鸡高新区申报专利1494项,其中发明专利463项,技术合同登记额9.3亿元,名列全市第一。
瞄准科技前沿、培育创新生态,宝鸡高新区,正在努力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