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深化三治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凤县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侧记


  田俊雅刘涛
  “乡村治则百姓安,乡村稳则国家稳”。在探索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中,凤县顺应改革发展趋势,立足县情实际,坚持服务为民、管理靠民、治理惠民,围绕走好走稳乡村善治之路这一重大课题大胆探索,深化“三治融合”,努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走出了一条具有凤县特色的乡村治理新路子。
  自治为基创新机制促融合
  凤县地处秦岭腹地,全县总面积3187平方公里,农村人口散居于9镇66个行政村。面对环境卫生、平安建设、秦岭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民生服务等乡村治理问题时,存在信息收集不及时、管理死角、盲区等情况。为做好乡村治理这篇文章,凤县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乡村治理中村域服务半径过大、服务力量不足、治理水平不高等实际情况,将全县按县镇村(社区)三级结构,划分10个一级网格、78个二级网格,每个二级网格再划分若干网格点,全面实行“村在网中、户在格中、人在其中”的网格化管理,保障党的各项惠民、利民政策落地落实,为基层自治奠定基础。
  前不久,河口镇一村民和家人发生争执后,情绪失控,在家中打砸物品,辖区派出所辅警得知后,仅用十多分钟就和网格员赶到现场,及时控制了事态。在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的网格化管理体系中,该镇由村干部担任一级网格员,聘任有威望、有影响力的村民为二级网格员,基本实现全覆盖。这是凤县建立网格化综合管理机制后基层治理工作的一个缩影。
  凤县按照“条块结合、信息共享、资源整合、监管到位”的原则,通过县级领导包抓、职能部门包责、成员单位包点的方式,聘任群众基础好、沟通能力强、责任心强,人热心、情况熟的镇村干部、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农村保洁员、志愿者担任农村网格员,织起了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张大网,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家家户户,提高了为民服务的能力。
  网有人管,格有人领,活有人干,网格化管理方有成效。小到政策宣讲、民情收集、村民评议,大到矛盾化解、环境治理等,都是这些网格员的日常工作。例如,村里谁家要办红白喜事,需要把厨师的联系方式、办事期限等信息报给网格员,网格员及时联系厨师,检查相关资质和餐具消毒情况,确保食品安全。同时,网格员还负责上报食品安全信息。
  完善治安防控机制,全面推行“6995平安互助”入户工程,建立起以行政村、村民小组、10~20户为单元的三级信息服务网格,遇到紧急情况时,网内群众拨打6995号码,工作人员可同时接听,并与村组干部、治安中心户长联网,形成城乡联防到户、技防到人的社会治安群防群治工作格局。
  法治为本化解矛盾促融合
  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平安建设的关键也在基层。如何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将矛盾纠纷、隐患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阶段,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政法部门的一道考题。
  面对创新社会治理这一考题,凤县积极开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236”机制试点,成立了全省首家县级矛盾纠纷化解中心,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资源,以“搭建两个平台,突出三调联动,落实六大保障”为抓手,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治理能力,探索出一条“诉访对接、三调联动、多元协作”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的新路子。
  “没想到拖欠了近三年的工资,矛盾纠纷化解中心仅用了一天就给我要来了,谢谢你们!”今年2月9日,凤县农民工索小明从县法院院长江伟手中接过18980元工资后,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该县运用“236”机制,成功化解一起10万元劳务纠纷,让11名被欠薪的农民工拿到了拖欠近三年的工资。
  遇到纠纷打官司,是不少人的第一反应。然而案件多,导致诉讼通道“堵”,不仅消耗精力和成本,还往往“赢了官司,伤了和气”。如今,有了纠纷先通过调解、和解等方式化解,在凤县已成为一种常态。从2015年9月份全省首家县级矛盾纠纷化解中心在凤县成立,凤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立案庭庭长白晓军就开始主持相关调解工作。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晓军调解室里,白晓军告诉笔者,凤县在县域社会治理中探索实施矛盾纠纷多元化解“236”机制,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全县“四率一度”(即:精准识别率、精准退出率、精准帮扶率、易地扶贫搬迁入住率,群众满意度)连年位居省市前列。
  在凤县矛盾纠纷化解中心,“交通事故”“劳动保障”“妇女儿童维权”“医患纠纷”“征地拆迁”等5个行业调解组织整体进驻,司法、行政、仲裁、信访、维稳和基层调解组织等多部门、单位聚在一起,配备13名专职调解员,设置多个调解室和“专家个人工作室”。当地群众一旦有了纠纷化解需求,就可以在相应窗口实现“一站式接待、一揽子调处、一条龙服务”,“最多跑一次”化解矛盾。
  近年来,全县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由2015年的87.9%上升到现在的98%以上,群体性上访、非正常上访、越级上访大大减少,社会治安明显好转,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全省平安县等称号。实践证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236”机制是凤县县域社会治理中的创新之举和“破题之作”。凤县人用直面挑战的豪气、敢为人先的锐气和改革创新的勇气,交出了一份创新社会治理的高质量答卷。
  德治为先多措并举促融合
  实施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灵魂。凤县以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为契机,把文明实践与乡村振兴、移风易俗、基层社会治理、全国文明城市提升行动等有机结合起来,做好“建、管、用”三篇文章,集中抓好移风易俗行动。
  全县66个村4个社区的文化广场、乡村舞台、农家书屋、健身场所、村史馆等各类公共文化资源,成了服务群众的新阵地;镇村干部、新乡贤、致富能手、爱心人士等成了志愿者;流动宣传车、乡村大喇叭、微信短视频、商户电子屏、公开信、倡议书成为文明实践宣传的利器;村院落宣讲会、板凳会、家风故事会,文艺轻骑兵走进偏远村落唱响新时代;一大批“有特色、有厚度、有温度、有新意”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新型生活方式,避免铺张浪费和大操大办,倡导文明和谐新风尚。
  与此同时,凤县不断加强基层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以典型评选为抓手,以推动移风易俗为重点,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以美德建设引领农村社会风尚。各村纷纷组建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乡贤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引导农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凤县好人”“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典型培育,涌现出了肖凤琴、苗秀萍、孟过房等一批中国好人和陕西好人,用榜样示范引领,弘扬文明新风的理念深入人心。
  “帮工免酬、以物代礼、新风说教、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乔迁省办、大事小办、小事不办……”留凤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向全镇9个村发放《红白喜事简办新办“九倡导九禁止”倡议书》,组织村民代表给红白喜事宴席定菜品菜价,杜绝大操大办、乱办宴席、薄养厚葬等行为。不久前,该镇留凤关村的一对新人在村喜事大厅举办婚礼,由于菜品价格实惠,婚宴足足比酒店节省了1.7万元。家中老人逢人就说,把喜宴摆在村里的喜事大厅,志愿者提供服务一分钱都不收,有面子,上档次,还省钱。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