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进教授给大家讲解考古学知识 考古爱好者参观《赫赫宗周万邦之方》展览 考古爱好者学习如何判断土质土色 探方内,公众体验考古乐趣。 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学生(左一)介绍手铲的使用方法 本报记者王星
深秋的周原,有一种别样的美。田野里,红彤彤的柿子在微风中摇曳,如同鲜亮的笔墨,装点着秋日的风景。
“因为有了考古学,让我们又多了一扇欣赏世界的窗……”10月28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天进,为来自我市社会各界代表30余人,奉献了一场题为《考古:看世界的一扇窗》的精彩讲座,拉开了2020年“走近考古,传承文明”我市公众考古活动的序幕。
讲座:考古是看世界的一扇窗
时代变迁,见证了周文化辉煌岁月的周原,其都邑、宫室等早已被埋入黄土之中,直到一批批考古工作者踏上这片土地,周原的整体面貌才在一次次科学调查和发掘下,被缓缓揭开……2020年“走近考古,传承文明”我市公众考古活动由宝鸡市文物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主办,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宝鸡市周原博物院承办,主题为“走进周原,体验考古”。
10月28日上午,周原国际考古研究基地的会议室内,气氛热烈,掌声阵阵。考古离我们有多远?考古和我们普通人有关系吗?带着这两个疑问,徐天进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着考古学的含义。
徐天进对周原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曾感慨,周原是他除北京之外逗留时间最长的地方。面对来自我市各行各业的考古爱好者,徐天进表示,周原是一座文化富矿,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周原遗址的考古价值在上世纪40年代就引起考古学家的关注。1976年,周原地区进行了一次“划时代的考古大发掘”,第一次发现西周时期的大型建筑遗址与大量的西周甲骨文,这给整个西周历史与考古认识带来巨大的变化。在一代代考古人的不懈努力下,周原遗址考古走过70余载风雨历程,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考古学的基本定义,到中国金石学的历史,再到周原遗址考古工作中的精彩分享……在讲座过程中,徐天进的讲解深入浅出,不时与大家互动,激发公众的考古兴趣。讲座结束时,徐天进将一首小诗送给大家,诗曰:“考古是一扇窗,推开它,消失已久的风景将会重现,你我的面前,当你看见窗外风景的壮阔和斑斓,过去便不再陌生遥远,有限的人生,仿佛也延长了千万年。”
观展:周原考古70载不负韶华
通过专家的讲解,我市社会各界代表了解到考古是个小学科,但不是一件小事情,大家也更有兴趣去了解,我们的先民究竟创造了多少辉煌的文化。带着求知的渴望,当天下午,考古爱好者们走进了宝鸡市周原博物院的《赫赫宗周万邦之方》主题展览。
进入大厅,映入眼帘的是具有故事性的浮雕,表现出周人“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以及至百业兴盛的壮阔景象。整个展览以周原遗址70余年考古历程和周原考古重要发现出土的文物为标本,以“叩问周原——不经意发现的‘青铜器之乡’”为开篇;以“考古周原——考古学家手铲下的周原”为重点;以“周原梦想——我们的周原,世界的周原”为尾声。
从1943年石璋如先生走进周原开展调查,到1976年由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北京大学考古系、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等联合开始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对凤雏、召陈建筑群,云塘制骨作坊、墓葬,贺家、刘家、黄堆墓地等进行有计划大规模发掘。周原遗址考古取得了丰硕成果,它对整个西周历史与考古认识带来巨大的变化。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1989年出生的杜宇航是第二次参加我市的公众考古活动。听了讲座并参观后,他说,考古人常年与田野为伴,通过遗存去复原历史,令人敬佩。杜宇航表示在展览中印象最深的,不是一件件珍贵文物,而是展厅内田野考古工作者的塑像,他们神情专注,认真地记录、测量。这些写实的展陈方式,正是周原考古人7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的剪影,让每一个观众震撼和感动。
体验:小手铲探索周原文明
此次活动中,最令人期待的就是考古工地实践。当天下午3时许,考古爱好者们摩拳擦掌,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周原考古队2020年度考古发掘领队曹大志的带领下,来到了周原考古工地的现场。在现场,考古爱好者被分为7个小组,每个小组被安排进入一个探方内。在曹大志领队和其他工作人员的耐心讲解与示范指导下,大家兴致勃勃地进入探方体验,考古爱好者有的独立操作,有的协同作战,聚精会神地用手铲认真刮面,判断土质土色,划分地层,划分堆积单位,还尝试了挖土取土、推小车倒土……
经过体验,不少爱好者表示,考古不光需要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还需要强有力的身体素质来支撑。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地科专业的学生贾坤钰,是第一次参加公众考古活动,他说,自己平时很喜欢历史文化,知道宝鸡是周秦故里,文化底蕴深厚,通过当天的考古体验,他进一步了解到了考古人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加深了对考古的认知,也感受到考古的独特魅力。
市考古研究所所长辛怡华表示,此次活动加强了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积极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今后他们还将持续开展公共考古活动,也期待更多市民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