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睿智摄 本报记者张晓燕
一群平均年龄30岁左右的青年,历经3年时间,把一片工业废墟打造成一个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园。曾经的废旧水泥厂,如今绿树婆娑、花影点点,充满了艺术氛围和文化气息。踏着这群年轻人追逐梦想的足迹,10月25日上午,记者来到了位于金台区刘家台村的卧龙文化产业园,探访这里无处不在的文化符号。
文化符号一
“老爷车”,让梦想起航的“发动机”
采访对象:宝鸡卧龙文化产业园创始人王超
10月15日,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在宝鸡盛大开幕。当天,宝鸡卧龙文化产业园正式开园。
1950年的美国斯图贝克·冠军、1959年的英国劳斯莱斯·银二代、1950年的德国奔驰170D……园区内展览的上百台名牌“老爷车”,吸引了省内外数万游客慕名前来参观。
让这些已经进入历史的“老爷车”聚在宝鸡,拂去它们身上厚厚的灰尘,让它们重新光鲜亮丽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人,就是宝鸡卧龙文化产业园创始人兼设计师王超。
一身休闲装,瘦削的脸上总是显露出意气风发的朝气,这是王超给人的第一印象。今年39岁的王超是一名狂热而执着的工业设计师,靠着独到的创意和设计理念在业内声名鹊起。2018年1月,他萌生了在宝鸡建一个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园区的梦想,于是拿着这些年创业赚到的资金,到处寻找可以让梦想生根开花的地方。终于,他找到了刘家台村废弃多年的水泥厂,那些造型各异的工业建筑,在他眼里成了梦想起航的舞台。(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王超带着自己的团队,从设计开始,用废弃的枕木砌出了宽敞的艺术广场,把废弃的集装箱改造成温馨的书吧和咖啡吧,把水泥厂高低不同的车间改造成带有凉亭、露台、回廊的创意孵化室和艺术展陈室……任何一个空间,你都能嗅到艺术的味道,忘却这里曾经是座工厂。
问及为什么首先要做“老爷车”展览?王超说,这是产业园以后长期的外部景观带,可以让孩子增长见识,让成年人回顾过去,让产业园增加厚重感。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老爷车”的发展史,还有自行车、摩托车、拖拉机,这些是时代发展的缩影,见证了工业前行的历史进程。
“老爷车”这个文化符号,是王超让卧龙文化产业园起航的“发动机”。
王超说,卧龙文化产业园是能创业、能生活的地方,已经有近30家文化创意企业入驻产业园。其中李晨影视后期工作室年产值可达6000万元以上,上季度纳税额达100余万元。日后,园区将举办密集的文创活动,弥散出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息,慢慢根植于市民生活当中,让市民意识到艺术就在身边。
文化理想与商业之间,其实有更多的可能性。
文化符号二3D艺术长廊,让梦想生根的“时光机”
采访对象:王超团队油画创作者马彪
3D的成吉思汗、孙悟空、哪吒,还有“复仇者联盟”里的钢铁侠等,40多个人物出神入化地展示在进入刘家台村的道路两边百米墙壁上,就像哆啦A梦的“时光机”,让故事里的角色穿越时空出现在人们眼前。从这条3D艺术长廊走进去,就是卧龙文化产业园的大门。让这些3D人物活灵活现“招揽”游人的,是今年30岁的甘肃小伙马彪。
马彪之前在天水开油画工作室,从网上发现卧龙文化产业园后,仿佛看到了自己多年追寻的理想生活,于是果断来到宝鸡,加入王超团队,一起为梦想打拼。
开园那天,来了不少大中小学生,马彪和王超商量,在园区中心广场竖起一面白色的涂鸦文化墙。几天时间,双面的文化墙就被学生和游人用油画颜料涂满了。
记者见到马彪时,他正和同伴在五六个废弃的汽油桶上作画,可爱的乖乖虎、狡黠的狐狸在汽油桶上眨眼,吸引了不少游人围观。
不远处,几个小朋友围在一架钢琴前弹奏,一个小女孩面对数十名游人打起了架子鼓,还有一位自愿前来的乐手陶醉地吹着萨克斯……这里的空气里好像都流淌着艺术。
马彪说,王超和他的初衷,就是想让孩子们知道,艺术其实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动手,你的创意和灵感就会展现在画布上、流淌在琴声里、飘荡在歌声中,而你的内心就可以得到尽情展示。
文化符号三画家面皮,有创意的“行为艺术”
采访对象:王超团队“无静堂面皮”创始人张宝军
提及文化艺术创意园区,不少人会想到北京798、上海田子坊……每座有故事的城市,都应该有这样一个地方,用文艺的形式记录城市的点滴,见证城市的成长。卧龙文化产业园填补了宝鸡在这方面的空白,这其中,有不少本身就有故事的艺术从业者,比如张宝军。
吃着擀面皮,品着红酒,喝着咖啡,这场景在哪里?在卧龙文化产业园。
画着水墨画、吹着竹笛,往日本、法国快递宝鸡擀面皮的人是谁?是卧龙文化产业园的无静堂“堂主”张宝军。
张宝军一边画画,一边注册了“无静堂”商标的擀面皮,面皮的外包装上是他的画。他现在正在产业园里装修他的擀面皮文创工作室,把宝鸡擀面皮最原始的制作工艺和工具展示给游客,同时现场展示宝鸡的手工剪纸、水墨画,这就是张宝军的梦想。
要成为一个真正靠卖画为生的画家,张宝军觉得自己的功力还不够,画画的人首要的问题也是生存,只有活下去才能画下去。所以,他觉得自己一边画画,一边卖擀面皮,研究西府民俗也挺好。
有人说这是“行为艺术”,张宝军呵呵一笑:“创意的人生就是这样,随心而走。此生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出名的画家,但却可以成为一个热爱艺术的小生意人,靠双手过好这一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现在,张宝军白天在园区卖面皮,晚上回工作室画画,他和王超“既能创业又能生活”的理念完全吻合。
文化符号四“十方画廊”,让梦想成长的“栖息地”
采访对象:王超团队“十方画廊”创始人刘策
为水墨艺术画家吕永珺的画展起名“没名堂”,这是策展人刘策的创意。两年前,得知王超在水泥厂建文化产业园,刘策的心就激动起来,这也是他的梦想!两人一拍即合。
热爱艺术的刘策有一位艺术家爱人,所以他接触到了很多的优秀画家,他一直想为这些画家免费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场所,可以凭借这个场所,让画家们走进彼此的城市。如今,刘策在产业园有了一个300多平方米、由水泥厂仓库改造的两层展厅——“十方画廊”,他的想法可以落地了。
以前宝鸡举办各种书画展,都是在展览馆等地方,前去观赏的人大都是热爱艺术的人。而在卧龙文化产业园,每天的自然人流量就有好几千,许多并不了解书画艺术的人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展厅,他们看到书画家的作品,会直观地了解水墨画、油画,还能看到绘画也有多种表现形式,这里展出的作品和教科书上的传统画作也许并不一样,但是,合乎想象、合乎审美,就是艺术。艺术就在人们的生活当中。
开园这几天,有近3万人走进了刘策的展厅,他们感叹水墨画超强的表现力。这个并不“专业”的地方,却让艺术与老百姓离得更近。
刘策说,这个产业园还将举办数字雕塑、艺术论坛、书画展、音乐创意演奏等,对百姓的吸引力会持续增强,而他的画展,也会一个接一个地办下去。
艺术邂逅工业,创意激活梦想。在卧龙文化产业园,随处可见怀揣梦想的人,不分年龄,无论男女,满腔热情,就这样从容坦然地向你走来。这些人、这些事、这些创意,以艺术之名,向你展示奇妙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