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博物院内的明堂王星摄 考古人员在周原遗址开展田野考古工作(资料图片) 何尊广场(中国·周原景区供图) 蓝天白云下的中国·周原景区 转瞬流年,又是一个中秋之夜。它不曾因季节的清凉而没有了热情,更不因年轮的叠加而记忆失存,更不因离乡的惆怅而诗意飘零。
人,可贵的可能就是记忆,回想起从1999年以来,周原考古队的重新组建,使这个续存着三千年温暖的废墟里有着新故事的演绎。在那么多的中秋夜里,北京大学在周原实习的学子,还有引领他们学习的老师,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专家学者,陕西省文物局的领导多少次齐聚在这里,互相陪伴,夜读明月,共话考古,畅叙友情。周原那个简陋的庭院里,一群群志同道合的人,喧嚣了这块古老的土地,留下了考古人轻轻浅浅的足迹。情,让他们弃家远行,来到了周原;酒,让他们快意人生,忘却了忧愁;特别是事业成为点燃在心的明灯,犹如月亮高挂天空。
2020年的中秋,又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夜晚。露滴清寒,考古的微信群里都在转发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这是时代的召唤,更是考古人的心愿。关怀濡湿了多少考古人的双眼,激励唤醒了多少考古人的想象。
我们走进那个让情洒落心田的周原之夜。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教授徐天进老师召唤我们走进了他的房间。这里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博士宋江宁,周原博物院的院长张亚炜,宝鸡石鼓印社的社长吉朝声,北京考古研究所张利芳,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王琢玺,广州市考古研究所的宋中雷,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的刘秀玲,镇江博物馆的李西东。简易的桌上摆满了徐老师早已准备好的月饼、干果。一杯清茶,一酌白酒,大家衷情于自己的爱好,各取所需,而今日的周原夜话就在这里展开。
考古是什么?这是一个艰难的话题。作为考古人,我们可以从地层学、类型学作一个全面的解读,这似乎不是个问题。但是,怎么样让考古活起来,成为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的滋养,让其他人能够更多地理解,这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徐天进老师却从记忆的角度诠释了考古的魅力。
日常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按天记忆的动物,生命肯定是短暂的。一个按年记忆的动物,其思想肯定没有广度,更不可能有什么深度。一只蝉的长成虽然至少需要三年时间,多则十七个春秋,然而它们经过十七年的酝酿,却只能在这美丽的世界待一个短暂的夏天,等到秋风来临之时,它们那么脆弱的生命也就消失了,再也找不到它们的影子。记忆对它们来说是非常奢侈的事情,而智慧对它们来说清素无求。因而曹植在《蝉赋》里就说:“在盛阳之仲夏兮,始游豫乎芳林。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多年的孕育,记忆的缺失,使之只有九十天的生命,带给这个世界的只有振翅吟鸣。从这个世界的镜像里,我们可以看出,低级动物虽然也有记忆,但是,那种记忆是短暂的,是无法积累的,因而动物的智慧是极其微弱的。
人与其他动物完全不同。因为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记忆增长的过程。人的记忆累积得越多,跨越的时间越长,知识的积累也就越多,人的智慧也会不断增加,聪慧也就随记忆而至。可以说,记忆使一个人从混沌蒙昧逐渐走到智慧清朗,也才有了明月里的思念,有了冷寒月宫里的忧欢。
那么,一个民族呢?实际上,一个民族的成长也如一个人的成长一样,是随着记忆的增加不断成熟和壮大的。我们中华民族已经有过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而这些记忆的不断完善和增加,正是考古工作的成果。这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作为考古工作者,我们欣慰的是表达给社会的记忆是以千年而记的。数百万年的漫漫征程,在考古人的探寻后,成为中华民族永久的记忆;五千年的文明,在考古工作者的手下渐渐变得清晰而丰满。在考古的工地上,我们翻跃于探方上下,而时间已经跨越了千年;我们翻阅于地层之间,又是数千年前人们留存的遗物,让我们看到了祖先的创造和温暖。正是源于这种弥久长远的记忆,才让我们这个民族变得更加谦逊而智慧;正是这种丰厚饱满的记忆,才让我们这个民族更加伟大而坚强。这,就是徐天进老师心中的考古。
考古对人的关怀更是徐天进老师不能忘却的一种情结,因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精神就在于它的人文文化特征。“人文”一词来源于《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里,三千年前的周人就给中华民族的文化有一个定格,在他们看来,通过观察天文,可以清楚四时八节的变化,通过人们创造的优秀文化,就可以化成社会的风气。考古作为人文学科,关怀人文则是义不容辞的职责。所以,我们对文物的解读、展览的策划、论文的撰写等,都会表现在对民族历史的建构和对民族文化的诠释上,而这些都应当基于关注人文的特质,这也正是我们的政权是人民之政权的根基所在。
国家文物局的考古领队培训班在周原举办,面对来自诸省考古所的同道们,徐天进老师更是语重心长。作为考古领队,肩上担负的是对民族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传承,要培养的是对全局考古现象宏观把握的能力,培养的是对各种遗迹现象正确处理的本领,培养的是学术独立思考的性格,丰富你人文解读考古资料的知识架构,还有宣传争取社会各个阶层对你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不会辜负这个时代和这个神圣高贵的职业。
时针指向凌晨1时30分,我们已经走进夜的深处,大家深深地沉浸在徐老师所讲的语境里。大家行走在事业的途中,如同行走在迷茫的夜色之中,渴望有一轮圆月高挂天空。而这次夜话,它何曾不似一轮明月,点亮在场每个考古工作者的心灵。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时空的转换,如月的情感,徘徊在记忆的彼岸。皎洁的月光,不语的誓言,扰乱了金秋的夜晚!回到周原的工作之室,我难以成眠,坐在桌前,敲响键盘,记下了周原夜话,以成永远之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