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本期发布:
从劳动中来的陇州社火小调
李秉文
  陇州社火小调是绽放在陇州大地的一朵艺术奇葩。早在唐代,陇州人就创造了充满灵性的剪纸及惟妙惟肖的陶骆驼、陶俑等,陇州社火小调就是与它们结伴而来的。在至今传唱的三百多首陇州社火小调中,无一不具有唐代音乐家李龟年《渭川曲》的委婉细腻、清飏流畅的特点。也有人把陇州社火小调与隋唐音乐作比较,认为陇州社火小调中的《五更天》《四季花》《十二月采花》等这些以时令、数字命名的小调,与隋唐时期的曲子相对照,其曲名、唱词和格式惊人地相似,推测陇州社火小调至少起源于隋唐时期,或者更早一些。
  产生于民间的陇州社火小调有原生态的生命力,像刚开坛的百年老窖,使人心醉。陇州社火小调乡土气息浓郁、艺术手法灵活,这些小调包含了陇州人忠厚老实、朴实无华的禀性,用方言土语唱出从泥土里刨出的故事,抒发田野里冒出的感情。陇州社火小调彰显善美主题,内容包罗万象。小调内容有祈福求财调、有吉庆祥和调、有痴情钟爱调、有孝悌感恩调等,其板式曲调有紧述调、慢述调、凄凉调、太平调、前越调、后越调、兰州调等十多种。内容曲调唱起来感人肺腑、撩人心弦。陇州社火小调韵味古老委婉,旋律优美动听。陇州社火小调将三秦渭水细腻委婉的声韵,与西北少数民族高亢豪放的腔调融为一体,民族调式中的“徵”“商”调式是它的主旋律,使它更加悦耳怡人。
  是谁创造了如此丰富的陇州社火小调?这个答案复杂而简单,说复杂是因为在这些小调中找不到一个作词或作曲者的姓名;说简单,是因为只要对小调略加分析,就能找到一个很靠谱的答案:劳动,是陇县祖祖辈辈的劳动者在劳动中把心中所感所想吼了出来,这种吼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正如冯梦龙所言:“世上有假诗文,而没有假山歌。”
  陇县人民以勤劳善良而著称,正如《陇州志》云:“居民习俗忠厚,不好华靡,勤稼穑,务本业,有先王遗风。”这里的先王遗风,我理解主要是指秦襄公在陇州开拓疆域,建都立业的坚毅、勇敢、进取、图强、信仰坚定的精神。陇州人民世代传承和光大这种精神,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农人懂得勤劳,勤劳对他们来说就是艺术,是创造一切美好的艺术。他们不仅把劳动作为生存的需要,更是孜孜追求的美德。如《庄稼人儿》这首小调充分反映了陇州人民对劳动的热爱和不误农时的意识。小调唱道:“二月里来龙抬头,庄稼人儿务农庄,吆上轱辘车,地里去送粪;三月里来是清明,翻土犁地备春耕,牛犁镢头挖,拉耱又平地……八月里来月儿圆,秋收玉米黄灿灿,糜谷把头摇,高粱红了脸。”还有一首小调唱道:“轭头架上牛赶上,急急忙忙到地头,春暖花儿开。犍牛套在里首里,乳牛套在外首里,春暖花儿开。鞭子打在牛背上,牛儿拉犁跑得欢。早上犁了一亩半,牛喘气来人腰酸……”耕牛是他们的伴侣,丰收是他们的希望,犁沟印着他们岁月的痕迹,满仓的粮食洒下他们的汗水,一年四季他们重复劳作,再苦再累,他们心里高兴,高兴了就唱,这种唱是对勤劳的颂扬、是对美好的渴望。这种小调占到多一半。
  陇县人民对劳动的热爱不仅表现在创造物质财富层面,也表现在精神层面。他们把在日常生活中勤劳的人和事编进小调里,这可以说是他们的“专利”。如《勤大嫂》中唱道:“姚庄有个勤大嫂,勤俭为生心肠好,天还未亮就起床,前院后院都打扫,鸡娃狗娃都喂饱,给娃穿上花棉袄……”通过对勤大嫂的吟唱,使勤劳思想春风化雨般融入人们心田。或许有人说这样的小调太土气,但这种土气里却彰显了真实,有真实就有美。如果失去土里土气的生活,也就失去了小调的魅力。
  陇州社火小调无论形式还是内容,始终没有脱离生活这个主题,尤其是把勤劳当作它的生命,勤劳是社火小调的家园,它从发芽那天起就把根深扎在泥土里。正如舍夫雷尔所言:“劳动是长命百岁的艺术的必要条件之一。”这就是陇州社火小调老而不衰、土而不俗的真正奥秘。
  (作者系省作协会员)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