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文化周刊
第04版:文化周刊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蔡家坡专刊
第08版:专 题
标题导航
|
我们为什么钟爱中秋明月?
陈仓上城与陈仓下城的故事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我们为什么钟爱中秋明月?
本报记者张琼
中秋将至,月亮日渐圆满。在宝鸡,既有双鹊月宫盘龙镜等文物遗存,也有拜月赏月等风俗,还有许多与月亮有关的诗词……一轮中秋明月,澎湃着古人的诗兴,也照亮着今人的心房。月亮像是一味神秘的酒曲,酿制着人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也引发着人们安慰自我、追问世界等诸多情愫。月亮不仅是个天体,更是一个代表思念、团圆、皎洁等多种美好意味的文化符号。
我们为什么如此钟爱中秋明月?月亮为何有这么多的文化意味?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文学、民
俗专家以及市民群众,看看他们心里的月亮长什么样。
文学里为何文人爱写月亮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在文学世界里,月亮诗文不胜枚举,数量庞大,每个时代的文人都曾写过月亮,堪称“团宠”。为何文人爱月亮?
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学科带头人张乃良说:“中国古典诗词里,每个文人都写过月亮,在中国文人心目中,月亮被当作观照自己内心的客观对象。”张乃良认为,与太阳灼热阳刚的意味相比,月亮闪烁着母性光辉,它在黑夜中出现,皎洁明亮,但不刺眼,给人一种温柔、静谧、典雅的感觉,多思善感的文人便在月亮身上有更多的感情投射。尤其中秋时,月如盈盘,成为文人对月咏叹的高峰时刻。
月亮的思念意味,早在《诗经》里就出现了,《诗经·月出》写:“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这是讲先秦时期月下思念人的诗歌。张乃良说道:“月亮在《诗经》里出现的时候,就和思念联系了起来,此后,凡是写到月亮,大多都会传达思乡思人之情,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月亮代表的情感特征逐渐定型。”
除过思念,月亮还有怜惜、缅怀、同情等多种意味,这从“嫦娥奔月”的嫦娥形象变化可以看出端倪。张乃良查阅“嫦娥奔月”的故事演变,西汉、东汉时期,人们也许存在谴责嫦娥的心理,嫦娥偷吃灵药飞到月宫后,样子变成了蟾蜍,实质上是一种惩罚。后来,人们同情嫦娥,约在六朝时期,嫦娥的形象变成了一只玉兔,可爱多了。到了唐代,人们不再谴责批判嫦娥,给嫦娥更多的同情怜悯,嫦娥的形象变成一位美丽的月宫仙女。当文人望向月亮时,怜悯和同情注入其中,月亮承载的文人情感容量更加丰富。
文人写月亮时,还会和对世界的追寻、思考、发问联系起来。如屈原《天问》里写“夜光(月亮)何德,死则又育?”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写:“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月亮为什么能死而复生?月亮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间?谁是第一个见到月亮的人?张乃良说:“从这些问月诗词来看,一些文人在望向月亮时,已经从关照内心上升到对世界本原的哲学思考和追问,月亮诗词的境界达到新的高度,更加广阔深刻。”
一轮明月何其多情,蕴含了思念、怜悯、思考、追问等多种文化意味,难怪月亮会成为我国诗词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意象之一。
民俗里拜月赏月习俗有渊源
至今,在太白、凤县一带还有中秋敬献月亮之俗。中秋当夜,在院子里放一张中堂条桌或方桌,桌上摆着丰收的瓜果,祈愿生活如满月一般圆满,未婚女子祈愿得到美好姻缘。宝鸡民俗博物馆特邀顾问、民俗专家李福蔚谈道:“如今祭拜中秋月亮的民俗活动,其实都是在表达一种追求圆满、美好的愿望。”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到唐朝,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李福蔚认为,随着时代的不同,围绕月亮展开的民俗活动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古人把祭月看成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这源自古人古老的日月星辰崇拜。古人认为日月代表阴阳,需要祭祀,并被纳入皇家祭祀范围,早在先秦时期秦雍都就有“日月祠”。周代行“朝日夕月”的祭礼,就是专门祭拜日月的礼仪,《礼记》多处写到祭月“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三国时,魏明帝于二月朔日早晨在东郊拜日,八月十五晚上在西郊拜月。
后来,时间推移,月亮逐渐成为女性崇拜的对象,渐渐形成“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俗谚。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知识的增加,人们对月亮的认识更加科学、理性,祭月、拜月活动逐渐减少,转变为赏月、吃月饼、团圆、交友等娱乐性节日。
人们为什么分外喜欢中秋明月呢?李福蔚认为,这源自中国人圆满、团圆的情结,大团圆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生活理想。其实,中秋节也曾叫团圆节,《景帝景物略》载:“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都在表达圆满、团圆的心愿。
月亮的盈亏变化就像人生的悲欢离合,“月到中秋分外明”,又明又圆的中秋月亮如此完美,正是圆满、团圆最好的象征物,故而被人们分外珍视。
生活中中秋明月寄托思念
从古到今,几乎没有人会不喜欢月亮。中秋将至,大家对月亮文化的关注度也逐渐增高,比如凤翔时光读书会正在筹划中秋明月诗词品读活动,天文爱好者琢磨拍下中秋月亮表情,幼儿园也准备做月饼、讲“嫦娥奔月”等应节教育……
80后市民刘星月是一位“月亮迷”,她曾看过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一件铜镜——唐代“双鹊月宫盘龙镜”。刘星月描述,“双鹊月宫盘龙镜”呈八出葵花形,左右各有一只鹊相对飞翔,向着月宫飞奔。圆形月宫中有桂树、蟾蜍、玉兔等,望着制作精美的月宫铜镜,刘星月立刻联想到中秋节,不禁思念起在远方参军的爱人,便给爱人发了问候微信。刘星月说:“每年中秋节,我和女儿都会在阳台赏月、吃月饼,并给爱人留一块月饼,不知他是否和我们一样在看月亮。与其说我喜欢中秋的明月,不如说我向往像中秋月亮一样圆满团圆的日子。”
随着古往今来中秋文化的积淀,使我们一看到月宫、桂树、玉兔等元素,就想到中秋节。当我们仰头望着盈盈满月时,就会想到思念的人、美好的愿望。这份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心思,跨越时间长河,一直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站在明月下,诸如刘星月和李白一样的人,都在感怀自我,思念他人。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