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塑令”规定,到2022年底,餐饮打包外卖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日常使用的塑料袋,大都是不可降解塑料袋,其单个价格一般不超过5分钱,而可降解塑料袋,单个价格超过5角钱。
目前,一些外地可降解材料生产厂家已闻风而动、试探市场,我市也从使用和处理两方面着手,积极为“塑战”做准备。
8月18日,《陕西省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出台。按照倒排时间表,包括宝鸡在内,全省各设区市建成区在2022年底,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禁止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袋,邮政快递网点可循环中转袋使用率达90%以上……这一系列硬茬规定,被坊间解读为“史上最严禁塑令”。
“禁塑令”当前,对宝鸡未来塑化市场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其落实的阻力又在哪里?相关行业如何调整?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进行了走访。
一家面皮店一年用30万个塑料袋
轻飘飘的“塑料袋”是“禁塑令”针对的主要领域。塑料袋以其廉价、方便等特点,已经渗透到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宝鸡最具特色的小吃擀面皮来说,其经营过程中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触目惊心。
岐山籍小伙子杨韬在渭滨区新建路经营一家擀面皮店,同时还销售蒸面皮、烙面皮等小吃。算算每月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他自己也吓了一跳。以面皮来说,该店平均每天销售300余份,大多数顾客不会堂食,选择带走。“面皮装一个袋子,调料水装一个袋子,外面再套一个袋子,如果顾客骑摩托车或者自行车,要挂在车把上,那么还得多套一个袋子才结实。”也就是说,每份带走的面皮,需要用三到四个塑料袋。
如此算来,随着300余份面皮的销售,上千个塑料袋也要被用掉,仅仅是一家面积不到15平方米的小店,每年就要消耗至少30万个塑料袋。而公开资料显示,宝鸡市区范围内,擀面皮零售店超过4000家,很明显,仅面皮行业消耗塑料袋的数量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实际上,我市面皮行业塑料袋巨大的使用量,只是塑料袋使用总量的冰山一角。快递、超市、农贸市场等诸多领域,都是塑料袋消耗的“重灾区”,而更为重要的是,不可降解塑料袋和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袋,仍然是使用中的“主力军”。
高成本导致可降解塑料袋难推广
记者从我市相关部门获悉,受制于垃圾处理工艺等因素,如今我市垃圾处理部门处理这类垃圾依然以填埋为主。
不可降解塑料袋和可降解塑料袋对自然的危害可谓天壤之别。从降解时间来看,不可降解塑料袋自然降解时间长达100年至200年,而符合国家标准GB/T21661-2008,添加了降解母料的降解塑料袋,自然降解只需要90天,在一定的条件下就可以自动分解。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看到,我市市场上使用的绝大多数塑料袋,都属于不可降解塑料袋。为何不使用可降解塑料袋?记者走访我市多家超市耗材经营户了解到,相差甚远的价格正是可降解塑料袋难以推广的关键性因素。
在市区经一路步行街一家超市耗材店中,各类大小、厚薄的塑料袋一字摆开。经营者告诉记者,塑料袋越厚越大,质量就越好,价钱也就越高。他坦言,实际上,很多在售的塑料袋厚度都没有超过0.025毫米,原因很简单,无论是生产者、销售者还是使用者,都在算成本账。
以生产环节来说,生产塑料袋的主要原料是较为便宜的低密度聚乙烯树脂,一般生产的都是厚度为0.011毫米左右的塑料袋,再加上厂房、电费、税收等支出,可以说还是“有些赚头”的,这类塑料袋,实际也是市面上需求量最大的。而同样规格的袋子,如果厚度在0.025毫米,那么原料要增加近2.5倍,这种塑料袋结实耐用,但生产成本较高。
记者了解到,日常使用的塑料袋,单个价格基本在1分到5分钱之间,质量较好的在1角钱以上。但经营户坦言,这些都属于不可降解塑料袋,而可降解塑料袋,价格动辄在5角钱以上,在批发市场中难寻踪迹。
目前,我市塑料袋主要由河南、安徽等地销售而来。记者通过我市一名超市耗材批发商,与河南一家塑料袋生产者取得联系。对方告诉记者,陕西“禁塑令”出台后,一些上游生产可降解材料的厂家闻风而动,主动到西安、宝鸡等城市试探市场;而且从生产成本的角度来说,生产可降解塑料袋的主原料PLA(聚乳酸),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已经大涨,在广东、浙江等地,价格也是水涨船高,甚至到了一货难求的地步。据他预测,生产出来的可降解塑料袋,单个价格“破元”不是问题。
塑战要从提升环保意识做起
归根结底,“塑战”若要“速决”,还是要看塑料袋的使用终端——老百姓的环保意识高不高。
记者在实地采访中看到,不少市民在商超购物时,已经养成了主动携带布袋或者重复使用的塑料袋。很多市民认为,这样做的人今后只会越来越多,因为这样做不仅能省下几毛钱的塑料袋钱,更重要的是,也能为环保事业作一点微薄的贡献。
不过,也有不少市民表达了对“禁塑令”落实的担忧。一名年轻市民反问记者:“到超市买东西,我可以自带布袋。但是,如果点外卖呢?汤汤水水的,不用塑料袋用什么呢?”
我市一位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禁塑令”能否避免像“限塑令”那样陷入窘境,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群众的环保意识,这不同于“禁塑令”时间表及实施细则中的“硬杠杠”,而是一种弹性机制。因为政府管理部门下决心实行禁令并不难,关键还是要靠广大群众提升环保意识,自觉拒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市广泛开展环保宣传,各地也多次举办志愿者捡垃圾等环保公益类活动,以大力提升群众的环保意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也快人一步,开始在科学高效处理垃圾方面发力,比如扶风县绛帐镇,就对塑料袋、烂瓷碗、烟蒂等不可腐烂垃圾进行低温热处理后,将其转化为道路基建必不可少的陶瓷灰,这无疑对“塑战”有着良好的推动意义。
禁塑令呼唤全链条治理思维
孙海涛
一项命令能不能落地生根,需要时间的检验。这一点,在小小的塑料袋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禁塑令”,已经表明了相关部门治理“白色污染”的决心;然而,在按下“快进键”的同时,更要对生产、使用、回收等各个环节,变强制整治为柔性引导,强化责任落实、综合运用的“全链条”治理思维。
实际上,很多人对曾经的“限塑令”并不陌生。不可否认,“限塑令”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百姓的直观感觉是,塑料袋问题,依然是生活和环保领域令人头疼的问题。如今,更严厉的“禁塑令”出台了,很明显“禁”与“限”有着本质性区别,未来禁得是否彻底,百姓依然最有发言权。
要落实这个“禁”字,就必须反思,以前的监管为何成了老大难。实际上,这不只是监管不够严格的问题,其关键在于,塑料袋几乎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监管力度再大,也难免有捉襟见肘的时候。可以说,监管者有难度,生产者有利益,消费者有依赖,恰为塑料袋留下生存空间,使得“限塑令”难以有效落实。
这种老大难的现实问题,倒逼相关部门,不能只盯销售这一个环节。轻飘飘的塑料袋也是一个沉甸甸的产业链,生产环节如何遏制?流通领域如何阻断?百姓环保意识如何提升?塑料制品如何回收再利用?每一个环节都放松不得,否则,时间一长,“禁塑令”就会落入雷声大、雨点小的窘境。
“禁塑令”的推行,治理手段一定要多样化,必须树立全链条治理思维,朝更科学、更完善、更人性化方向努力。随着环境治理能力和公众环保素养的提升,相信终有一天,我们能够告别那些危害环境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共同的家园更加干净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