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当曹操遇见秦岭
本报记者巨侃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史上开启“建安风骨”的杰出诗人;秦岭,一座横亘中国中部、分野中国南北方的巨大山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我们相信,1800多年前的秦岭和现在的秦岭一样挺拔伟岸。当政治家曹操遇见秦岭,当诗人曹操面对秦岭,他会生发出怎样的感叹?作出何种不同寻常的诗篇?
  诗魂在散关徘徊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牛顿不起,车堕谷间。坐盘石之上,弹五弦之琴,作为清角韵。意中迷烦,歌以言志……”这首《秋胡行》乐府诗,曹操作于散关行军之际,是他晚年的作品。
  公元215年三月,曹操西征汉中张鲁,至陈仓,入秦岭蜀道,遇阻于险峻的大散岭,那驮运辎重的犍牛因困顿而倒下,顷刻间,车辆就坠入山谷。曹操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弹起五弦琴,心中生发出许多感慨。那音调凄怨的清角古曲,让诗人感到迷乱和烦忧。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负揜被裘,似非恒人,谓卿云何困苦以自怨?徨徨所欲,来到此间……”接下来他的笔锋陡转,突然展开了奇特的想象:有三位不知名的老翁,突然来到他的身旁。他们身穿狐裘,外披罩衣,看起来不像是平常人。老翁问他:你为什么会这样困苦?为什么会心神不安地来到这里?心中有什么欲求?诗人反问他们:你们是谁?老翁回答:我们是来自昆仑山的神仙,平时遍观名山,遨游八极,过着“枕石漱流饮泉”的逍遥生活。你愿意追随我们吗?正当诗人犹豫不决的时候,三位老翁已经飞身上天了。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夜夜安得寐,惆怅以自怜。正而不谲,辞赋依因。经传所过,西来所传。歌以言志,去去不可追。”自从仙人走了以后,诗人曹操每夜都不能安睡,他痛恨自己为世事牵绊,不能追随他们而去。但在诗歌的结尾,诗人终于从他营造的仙游幻影中走出,他想到了春秋霸主齐桓公,想到了齐桓公西伐大夏的往事,那颗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又复活了。
  我们看到,这首作于秦岭深山的游仙诗有一段虚无神奇的情节,有戏剧性的内心独白,有淡淡的忧伤气氛,诗的头两句重复一次,首句与尾句又重复一次。这种重叠的运用,可能是乐府演唱的需要,读来有一唱三叹、荡气回肠的感觉。此诗被后人誉为曹操写的最优美的诗歌之一。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也许面对秦岭的崇山峻岭,曹操才真正感受到长期征战的困顿和统一天下的艰难。
  我们发现,与《观沧海》时积极、乐观、吞吐天地的气象相比,曹操此时已没有“幸甚至哉”的豪迈之情,惟留下“歌以咏志”的客观冷静。这里神仙所代表的意象,应该是诗人对完美人生理想的追逐。诗人仿佛在告诉我们:这种理想是人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却永远高于人们的生活现实;人们想要追上它,却永远也追不上。就是在永无止境的追逐中,人们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途。对于安于现状、容易满足的人来说,大概未必会感觉到人生有这么一种痛苦;但任何一个具有强烈的人生欲望的人,譬如曹操,最终都将明白:无论他走过多长的路,有过多少成功,他也终究要倒在追逐的路途上。
  书魂在蜀道铭记
  这次穿越大秦岭的行军,曹操在褒斜栈道最南口的石门崖壁上,还留下了惊世书法“衮雪”二字。
  秦汉时期,褒斜道是首都咸阳、长安通往汉中、四川的主要驿路。这条古道见证过公元前314年张仪、司马错伐蜀的大军;见证过楚汉相争时,刘邦“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的火光;还见证过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的决心……
  据汉中褒城当地传说,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西征张鲁到汉中,经过栈道咽喉石门时,看到河水冲击石块水花四溅,犹如滚动之雪浪,乃于石上题写“衮雪”二字。随从提醒曹操,“衮”字少了三点水,曹操却道:“江中之水甚矣,何需这三点?”于是,后人就把这一故事编成顺口溜:“狂涛巨浪流石边,‘衮’字旁边不用点。”
  传说归传说,也有后人试图猜测曹操题写“衮雪”二字的本意。在古代,“衮”字指代帝王的专用礼服,“雪”字则象征高洁和纯正。东汉末年是一个群雄逐鹿、豪强纷争的时代,曹操曾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过:“设使天下无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虽然其本人没有称帝之举,但他认为自己的权力和德行已与帝王无异。所以,“衮雪”二字表达了曹操的帝王之志,反映他具有帝王的霸气和崇高的威望。这种意境和心态只可意会,不可言表,唯寄予秦岭山水中也。
  “衮雪”原石现存汉中博物馆,被誉为褒谷摩崖石刻十三品之第一品。从书法艺术角度来看,“衮雪”二字行笔放纵不羁,风格圆浑流动,确有波涛澎湃的气势,堪称书法之妙品。此字为史学界公认唯一存世的曹操书法手迹,也是曹操留给秦岭的一份独特的文化遗产,“衮雪”二字,言简意蕴,浓缩精华,代表了他对秦岭山水的高度评价。
  战魂在秦岭消弭
  “得陇望蜀”的典故,最早出自《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而让这典故深入人心的是曹操。
  公元215年,曹操攻取汉中,张鲁请降,同时,曹操又平定了陇西,大好形势下,部下劝曹操统率大军,一举平定益州。曹操叹曰:“既得陇,复望蜀乎?”乃东还。
  后世人对曹操没有乘胜南下消灭刘备作出种种分析,不外乎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曹操的后方不稳定,“后院”经常起火。比如在曹操攻下汉中之地后,忠于汉朝王室的力量起兵叛乱,攻打了许昌,导致曹操常有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一向重视粮道的曹操,想要从汉中进攻益州,在粮草运输上,需要翻越秦岭、大巴山等崇山峻岭,这势必会增加进攻刘备的难度。在曹操眼里,大秦岭是不亚于长江的天险,对自己对敌人都是一道天然阻碍。再者,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极人臣,受诏不拜。也即在夺取汉中之地后,曹操就赶紧回去称王了。换而言之,曹操认为晋封魏王,要比进攻益州更加重要。
  这次退兵两年后,曹操又一次穿越秦岭,与刘备进行汉中争夺战。但他在前线只待了两个多月,又引兵北还,将秦岭以南让给了他一生之敌刘备。也许,征战半生、行近暮年的曹操真的老了、累了;也许,曹操在内心默认了三国鼎立的现实局面;也许,打破秦岭天险、一统江山的任务还是交给后代去完成吧!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