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岔村摩崖石刻“心红峡” 石壁上的“幽丽奇处”清晰可辨 “长虹饮涧”四字刻于石崖高处 摩崖石刻“大手笔”已辨认不出作者信息 本报记者张琼
“心红峡摩崖石刻为明、清时雕凿,共7处……”循着《凤县志》上的这段记载,9月8日,我们从宝鸡驱车三个多小时到达凤县留凤关镇三岔村,寻找该村心红峡石崖上的神秘刻字。
心红峡是连云栈道的必经之地,峡谷幽深,谷底河流奔腾,岩石陡峭突兀,峡谷两侧山势合拢。站在心红峡谷底抬头望天,山势夹缝处可见一抹蓝天,给人“一线天”的视觉感受。在三岔村党支部书记陈东初、村民陈代文等人帮助下,我们在心红峡找到了多处摩崖石刻。这些字迹历经数百年风雨遗留至今,“诉说”着三岔村与连云栈道的人文故事。
崖上的“石崖刻字”有哪些?
“这几天,村里人上山打‘五味子’,在山上常能看见崖上的‘石崖刻字’。”60多岁的陈代文家住心红峡旁的心红铺村(三岔村一个自然村),他嘴里的“石崖刻字”正是县志里记载的摩崖石刻。陈代文说:“那些字是古人过栈道时刻下的,我们家几辈人都见过这些字。”
沿着河谷上行,在河对岸一块大石崖上,我们看到“翠峰排秀”四个字,笔力遒劲。旁边竖写落款,已辨认不清,仅有三字可辨认“文□(按剩余笔画推测可能为‘岡’字)题”。
“看,这是‘心红峡’三个字,最显眼。”顺着陈东初的手指方向,我们在路边凿平的一方崖壁上,看到了横刻的“心红峡”三个字,旁边竖写着“岳礼书”。陈东初说,但凡往心红峡、心红铺村走的人都能看见这三个字,不觉得稀奇。近些年,文物工作者对心红峡刻字描红保护,看起来更亮眼,这三个字成为心红峡的标志。
距“心红峡”不远处,我们又在悬崖壁上找到了四处刻字:第一处为竖写“大手笔”三个字,落款“岐山□月重题”;第二处为横写“幽丽奇处”四个字,右上方竖写时间“乾隆四年三月”,左下方竖写落款“析津朱闲圣题”;第三处为“长虹饮涧”四个字,竖写落款“乾隆五年孟秋七月长白方裕书”,下方还留有“仲王”二字;第四处为竖写“太平”二字,其他字迹已剥落不全,难以辨认。
除过这几处刻字,陈东初、陈代文印象中还有“云栈第一佳处”“千流飞雪万叠堆青”等两处刻字。但因为前段时间河水上涨,一些地方难以到达,我们未能见到这两处刻字。在当地人和文物工作者的保护下,心红峡石刻历经风吹雨淋保存至今,让我们得以目睹连云栈道的实物遗存,实为难得。
心红峡摩崖石刻出自谁手?
在心红峡留下刻字的人是谁?现存摩崖石刻有的作者不明,有的可辨认出作者姓名,如岳礼、文岡、朱闲圣等,他们与心红峡有哪些故事?岳礼是清康熙年间举人,官至陕西汉兴兵备道。岳礼字会嘉,号蕉园,满洲正白旗人,那木都鲁氏,擅长作诗、绘画。岳礼长时间在秦、蜀地区做官,他的诗画主题也多为秦蜀地区的山川河流景致。岳礼偏爱心红峡,他曾写下一首诗《心红峡口号》:“凤岭才过一半程,篮舆载满白云轻。荆关妙笔都看尽,不及心红峡里行。”岳礼于何时何境走过心红峡,我们不得而知。但通过他的诗词和摩崖石刻,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心红峡的喜爱。对岳礼来说,心红峡景致奇妙,行走其中是一种享受,仿佛在画中行。
文岡是谁?岡为“冈”的繁体字,明代有一位官员叫陈棐,字文冈。陈棐是河南鄢陵人,明嘉靖年间进士,官至甘肃巡抚,有诗文存世。陈棐博经通史,当官时直谏敢言、不避权贵。陈棐擅长书法,其字潇洒大方,在陕西、甘肃等地都曾留下墨宝,如甘肃合水县就有他留下的摩崖石刻“碧落霞天”四个字。再翻陈棐的文学作品,在《陈文冈先生文集》中,可以找到一首《三岔南途中》:“山嘴分三岔,沙头会两河……”从诗句看,陈棐曾在深夜走过连云栈道三岔段,路途险绝。如此看来,他在此留下字迹也就不足为奇了。
朱闲圣是清朝浙江人,曾任汉中知府,与岳礼等人创办汉中汉南书院。从心红峡摩崖石刻题字作者的信息来看,他们有一些共同点:在陕西、甘肃、四川等一带任职;走过连云栈道,且具有诗词、书法、绘画等文学艺术修养。可以说,他们是走过连云栈道的一个文人群体缩影。
遗留在三岔的栈道情缘连云栈道作为古时关中通往西南的官驿大道,走过无数南来北往的文人武将、商旅百姓。而文人善于表达、文思敏捷,他们走过栈道时便留下了诗词、摩崖石刻等遗存。“我自小住在心红峡,这个石板老路一直都有,家里老人说,这石板老路就是古栈道的一段。”看完摩崖石刻,陈代文说起了脚下的这条老路。
这条石板路虽然长满荒草,但道路痕迹十分清晰,正位于现在水泥路的上方,路旁石壁上就是“大手笔”“长虹饮涧”“幽丽奇处”等摩崖石刻。路上铺着数块大石板,石板大部分被踩踏进土里,只露出略平展的石面。沿着凿痕明显的石阶上行,最宽处达到四米多,可容五六人并排走。陈代文家族在此地已繁衍十代,他曾听老人讲,过去心红铺、三岔一带有许多草房子,供栈道上的人和骡马休息、吃住,十分热闹。
荒草丛生的道路痕迹,幽深险峻的峡谷,使我们并不容易想象此地昔日的繁华热闹景象。无意间,听村民随口说起一句话:“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原以为这是当地流传的一句顺口溜,仔细一查,这句话竟出自明代三才子之首、文学家杨慎之笔。杨慎为三岔写诗《三岔驿》:“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古今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
如今,人来人往的栈道已废弃不用,南北往来的古人也消逝在时间长河里,但沉淀在连云栈道里的人文故事,至今还在诗文、摩崖石刻、村民口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