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专家为贫困户讲解猕猴桃病虫害防治知识
产业发展指导员为贫困户教授猕猴桃管理方法 张轩闫珊
“喂,朱老师吗?我们村几户贫困户猕猴桃落果严重,您能来看看吗?”8月13日,眉县农业农村局产业脱贫技术服务110指挥中心植保专家朱岁层接到汤峪镇屯庄村村委会副主任岳满堂的电话后,立即与西农大植保学院联系。第二天一大早,就与植保学院老师秦虎强一同来到屯庄村现场查看,指导果农进行科学防治。随后还前往金渠村、蔡家崖村等村组实地调查和指导预防。
这是眉县技术服务产业脱贫的一个缩影。
产业扶贫,科技先导。眉县地处秦岭北麓,是猕猴桃最佳适生区,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达到30.2万亩,综合产值52亿元,成为眉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更是贫困户产业脱贫的希望。
如何更好地让科技助力产业脱贫?眉县成立了“产业脱贫技术服务110指挥中心”,按照上下联动、左右贯通、反应灵敏、快速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整合力量组建了以县级专家指导团队、新型经营主体服务团队,高素质农民、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为主体的技术服务团队,下沉一线,发挥技术服务引领作用,助力全县产业脱贫。
110专家团队跟进贫困户心里有底气
“赵主任,我家毛桃树好像有点发蔫,今年还指望这些毛桃卖钱给老婆看病呢,你说这可咋办呀……”8月10日一大早,眉县果业中心副主任赵英杰的电话突然响起,电话那边是两个人的叹息和哭泣声。
原来是58岁的齐镇村四组贫困户申保林打来的求助电话。申保林的妻子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造成肢体Ⅰ级残疾,生活无法自理,他们就靠这两亩多园子维持生计。挂断电话,赵英杰立即带领业务人员不顾果园泥泞,进园采集叶片和果实做横切比对,查看根系生长情况,询问近期果园采用的管理措施,现场进行诊断指导。通过刈割树下生草、排除积水、疏除枯病枝和多余辅养枝来提高果园通透性,指导预防真菌性病害药剂的使用方法和使用量。一系列指导后,申保林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瞬间心里也亮堂了许多。
自2017年“产业脱贫技术服务110指挥中心”成立以来,由西农大专家教授、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中级以上职称)和乡土专家组成的110县级专家团队,一边紧抓关键环节开展产业脱贫技术培训,一边对贫困户和果农提出的生产技术需求及时“出警”指导服务。据统计,仅今年初至目前就“接警”81起,贫困户满意率达到100%。连续三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扶贫帮困猕猴桃冬剪技术服务”活动,冬剪技术服务8176户,对无作务能力的贫困户进行整园修剪421.9亩。通过技术帮扶,把党的关心和温暖送到了群众心里,照亮了群众脱贫致富的道路。
今年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为加快推进复工复产,眉县农业农村局在继续做好春季晚霜冻害预防和补救措施技术培训、现场演练的基础上,及时调整产业扶贫工作思路,开辟“产业扶贫直播课堂”进行线上猕猴桃春管技术培训,直播7场次,培训农民和贫困户达到86900人次。同时,积极开展线下现场培训,举办猕猴桃田间管理现场技术培训32场次,培训指导贫困户672人次。
产业指导员包村
毛桃园里有了“守护神”
“抹芽摘心增加通风透光,清沟排水避免根系缺氧腐烂,科学用药防止灰霉病发生。”这是红河谷村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董小鱼给17组村民肖栓娃的两亩猕猴桃开出的“处方”。
前段时间降雨频繁,土壤水分过度饱和,引发了猕猴桃病虫害发生。7月17日,董小鱼在果农猕猴桃园巡察时发现肖栓娃的猕猴桃园地处低洼地带,过多的雨水使果园产生了灰霉病,他立即指导其进行科学防治。月底进行回访,肖栓娃的果园灰霉病得到了有效遏制,树体健壮、果实生长良好。
其实,像董小鱼这样的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在眉县共有121名,实现了全县所有行政村指导服务全覆盖。县农宣中心校长赵骅深有感触地说:“要搞好技术服务产业脱贫,光靠技术服务110还远远不够,需要我们产业指导员主动出击,全方位服务才行。”
眉县为了做好产业脱贫技术服务工作,通过摸排梳理,将各村热心服务群众的乡土专家、职业农民等组织起来,进行集中系统培训,聘请为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建立发展指导员包村连户制度,实施产业脱贫户技术服务整村推进工作。
“今年,咱们的猕猴桃不愁卖了,这不王主任把客商又领到地头了。”村民孙润军说着,从兜里掏出了几张纸,“看看,这是我家的猕猴桃预订合同。”大家都争抢着看,孙润军笑着说:“大家别着急,王主任说每家都有呢!”孙润军所说的王主任是齐镇村村干部王岁怀,也是村上产业发展指导员。这几天,他到处联系客商,忙得脚不着地,猕猴桃马上成熟了,帮助乡亲把猕猴桃卖出去成了他这个产业发展指导员的当务之急。
王岁怀对笔者说:“指导员很辛苦,要及时为贫困户讲解技术作指导,3天内解决贫困户产业难题,还要为贫困户解决猕猴桃销售难题。可以说群众的信任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我们也乐意为群众服务。”果农对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的做法非常赞同,称“指导员就是咱‘金蛋蛋’的免费保姆和管家,有事找他们,准成。”
职业农民带动
种植行家越来越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眉县农技服务从技术服务110到产业发展指导员再到职业农民,在不断壮大,也逐渐形成了由点到线再到面的立体式服务,最终目的是要教会所有果农科学作务猕猴桃。”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黄文哲对技术服务产业脱贫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眉县以县农宣中心为主体,大力实施“职业农民塑造工程”,形成了实力强大的职业农民培育平台。近年来,培育了高级、中级和初级职业农民1838名。建立省级职业农民实训基地4个,市级职业农民实训基地5个。按照职业农民助力产业脱贫“323”眉县模式,组织全县培育的160名产业致富带头人和1200名乡土人才,积极开展田间地头产业扶贫培训、帮助指导修剪果树等活动。通过示范指导和辐射带动,猕猴桃行家也越来越多,产业扶贫的步伐也更加坚实有力。
80后李凯是学畜牧兽医专业的,2014年他报名参加了眉县农宣中心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后,从一个对猕猴桃技术一窍不通的年轻人变成了猕猴桃专家,活跃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果农科学修剪、施肥、授粉等,耐心讲解果园生草、人工授粉的好处,积极向果农推广猕猴桃标准化十大作务技术。
和李凯一样,职业农民的传帮带使很多果农和贫困户成了猕猴桃种植的行家里手和土专家。
张吉唤是槐芽镇槐西村贫困户,曾因好吃懒做成为村里的“特例”,别人2.5亩猕猴桃卖3万元,张吉唤只能卖300元。通过农技干部和职业农民手把手传帮带,如今他技术娴熟,猕猴桃越务越好,还能指导别人科学作务。2019年收入过万元,盖了新房,添了新三轮,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经营主体参与脱贫步子更加坚定
种出好桃子,卖上好价钱,过上好日子。这是眉县农民朴素而美好的愿望。
如何利用资源优势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服务产业脱贫,实现农民和企业双赢?眉县在不断探索。
在金渠镇宁渠村猕猴桃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里,村民王满良看着自家长势喜人的猕猴桃心里甜滋滋的。他告诉笔者:“我这里有3亩半猕猴桃,以前不懂技术,果子长得不好,一年只能卖几千元。去年加入金桥果业的托管后,专家上门做技术指导,企业统一配送水肥,种出来的猕猴桃又大又甜,去年就卖了6万多元。你看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对于虽然种植了猕猴桃,但因掌握不了作务技术而收益甚微的贫困户,眉县围绕猕猴桃产业链上新型经营主体做文章,积极动员全县8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通过技术培训、农资配送、订单生产等“十大”方法,充分发挥带动作用,有效完善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与结对帮扶村以及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施技术服务、果园生产、电商销售等“产业扶贫托管模式”,将贫困村、贫困户镶嵌在猕猴桃产业链中,带动贫困群众依靠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实现脱贫。
这两天,眉县猴娃桥果业合作社聘请了电商、直播营销、抖音运营等资深从业者组成讲师团,对30多名学员及贫困户子女进行了两期直播带货营销培训,通过“视商+网红+淘宝+线下”等多种渠道,引导果农利用高科技平台销售自家的农副产品,增加收入。
眉县齐峰、金桥、猴娃桥等猕猴桃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大与农户合作,从猕猴桃生产技术指导、农资配送到订单收购,实现果农与企业的双赢。
雨后初晴的眉坞大地一片葱茏、果香四溢。看着即将成熟上市的猕猴桃,果农和农技服务人员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他们知道自己的辛勤付出即将换来又一次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