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你为什么不想打包?
本报记者麻雪
  没有不好意思,只有应不应该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中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文明古国,从古至今,一直把百姓的“吃饭”问题作为立国之道。国,是由家组成的;家,是由每个家庭成员构成的,在千百年的文明传承中,“勤俭持家”的理念不断提倡、不断巩固。如今,在家庭用餐时,已经能比较好地做到“吃饱,吃好,不浪费”;然而,据相关报道称,餐饮宴请的浪费依然存在,有的还比较严重。
  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一些所谓“好面子”的人,宴请时讲究“排场”,吃不完的,看见别人没打包,自己也不好意思打包。
  市民王蓉蓉说:“因为我亲戚、朋友多,参加宴请相对也多些。从2013年社会上提倡‘光盘行动’以来,剩饭剩菜现象明显减少。但是,即便是剩下来的,打包的人也很少。我觉得,不打包还是面子问题,那么多双眼睛看着,自己打包多丢人啊。可是,看着被浪费掉的食物,确实心疼不已。”其实,王蓉蓉的想法不少人有同感。
  古人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诗句,几乎耳熟能详、妇孺皆知。面对餐桌上的浪费,我们是否会心疼?是否会想起这些名言?是否会想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传家宝”——勤俭?所以,在杜绝浪费这方面,没有“不好意思”,只有“应不应该”。
  今年以来,提倡宴请中使用“公筷公勺”和“分餐制”,这为不少考虑“打包是否卫生”的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将“光盘行动”进行到底,让勤俭节约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想要光盘行动,先做到适量点餐
  当我们考虑,在外就餐吃不完的是否打包时,回溯“源头”,首先考虑的应该是适量点餐、“光盘行动”。吃饱、吃好、全部吃完,自然就不用考虑是否打包这个问题。做好适量点餐这“第一步”,后面的问题便会“不存在”。
  市政协委员、宝鸡泸州川菜餐厅总经理张芷玮告诉记者:在消费者用餐结束后,他们餐厅的服务员有一个“标准流程”,就是询问客人对吃不完的饭菜是否要打包。
  他说,作为一家餐饮企业,从长远角度来看,让消费者适量点餐,用心为对方考虑,做到“营养均衡、够吃就好”,让就餐者满意消费,不仅可以使餐厅得到消费者的长期认可,更是餐饮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如今我市不少饭店都在醒目位置张贴着“文明用餐”“光盘行动”“分餐分食”等用餐的提示语。
  尤其是自助餐厅,最怕的就是浪费,曾经不少人吃自助餐都会抱着“多吃、多拿、不吃亏”的心理。随着“珍惜节约粮食”的提倡,如今浪费的现象减少了,人们能够根据自己所需拿取食物。我市有的自助餐厅,还推出“没有剩餐可以抽奖拿礼品”的活动;相对的,剩餐超过120克的,还会要求补票。
  适量点餐,告别“剩”宴!餐厅服务人员如此提醒用餐者,用餐者本身就会注意,餐桌文明从“不用打包”的“第一步”做起。
  从粒粒皆辛苦,到年轻人的节俭传承
  记者在近期采访中,发现一个令人欣慰的现象:“00后”的年轻人,他们在用餐时的节俭行为、对“光盘行动”的实践做得比较好,让“珍惜每一粒粮食”的观念得以传承下去。这一代年轻人出生在物质富裕的时代,但是,因为良好的教育,他们的想法和行动,让人感受到“俭以养德”的传统文化传承。
  胡朵朵出生于2000年,从小在市区长大,如今在外地上大学,虽然没有乡村农业劳动的生活经历,但她却很懂得珍惜粮食。
  记者在电话采访中问道:“在外面吃饭时,吃不完的,你会打包吗?”胡朵朵停顿片刻,笑道:“不会打包,因为不用打包!我们都是吃多少点多少,很少出现剩菜剩饭的情况。”
  她还说:“我们从小背诵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唐诗;小学时,我还表演过节约粮食类的舞蹈节目;上中学时,学校食堂都有提倡珍惜粮食的标语,尤其是上高中时,学校里还有检查有谁吃饭时浪费粮食的‘值周生’。所以,通过这些教育,节约粮食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我身边的朋友、同学也是如此。我们在学校食堂吃饭时,吃多少要多少,几乎不会剩饭;在外面聚餐时,常常AA制,不存在谁请客讲排场的问题,所以,没有剩饭,就不用考虑打包问题啦!”
  2001年出生的牟亮亮,在扶风县读高中时曾与几名同学一起发起了公益性的“博睿读书会”,如今他也在外地读大学。牟亮亮告诉记者,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和正能量的网络信息,让杜绝餐饮浪费的理念已经入脑入心了,所以,现在他很注重吃饭时的“光盘行动”,大家一起聚餐时,在AA制和吃多少点多少的情况下,很少有剩菜。当然,偶尔有的话会打包,因为用公筷公勺,所以不会存在不卫生的情况,打包很放心。
  牟亮亮还说:“疫情严重在家那段时间,有同学参加当地的农业劳动,学院还在线上进行表扬;最近,我们很多同学都有关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倡的‘一毛钱米饭’活动。所以,节约粮食的观念从小到大,一直影响我们,我想,我也会一直坚持下去。”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