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专题
第04版:要闻
第05版:专题
第06版:廉政广角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专题
标题导航
|
铭记历史砥砺奋进
团结御侮、浴血奋战,全国人民义无反顾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
血战到底、抗战到底,中华儿女谱写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
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行的新成就告慰历史、告慰先烈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一种精神穿越时空——
血战到底、抗战到底,中华儿女谱写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一首脍炙人口的《游击队歌》,曾在抗战期间鼓舞了万千军民。抚今追昔,歌词中“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又何尝不是当年艰苦条件之所迫?
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是落后的农业国同强大的工业国之间的较量。新四军老战士江斌回忆道:“日本鬼子拿的是新式机枪、山炮,子弹也足。我们用的枪是老旧的‘湖北条子’‘老套筒’。子弹袋子看起来直挺挺的,实际上没几颗。”
敌强我弱,装备落后,缺衣少粮……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英雄先烈穿越枪林弹雨?是什么样的精神鼓舞中华民族历经血与火的考验?
江西南昌友竹路上,一栋二层小楼静静矗立。这里是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82年前,新四军在这里完成组建。
馆内,一幅名为《八千人歌咏大游行》的油画令参观者纷纷驻足。画中,音乐家何士德站在卡车上指挥8000人进行歌咏大游行,马路上人山人海、群情激愤,“保我中华”横幅迎风高扬。
“当时大批热血青年、爱国人士汇集南昌,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加入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江西青年服务团等组织,抗日救亡热情空前高涨。”馆长刘松涛说,“众志成城、舍生忘死、共赴国难的精神,早已融入国人的血液。”
正如当年的一份报纸社评所说:“今天南北战场上,是争着死,抢着死,因为大家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独立自由,并且确有把握,一定达到。”
“力量的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毛泽东同志一语中的。
上海苏州河畔,一面布满了8个炮弹孔和400余个大小枪弹孔的高墙,记录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1937年10月,淞沪会战激战正酣。面对数倍于己的强大敌人,中国守军第88师第524团谢晋元、杨瑞符带领“八百壮士”坚守上海四行仓库,孤军奋战、血战到底……
“前后方都明白淞沪会战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如果退缩,国将不国,我们唯有顽强抵抗。”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程兆奇说。“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斗守战场……”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内,《歌八百壮士》旋律反复奏响,把人们的思绪再度拉回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誓死报国的佟麟阁,面对日寇进犯慷慨陈词“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
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张自忠,亲笔写信告谕官兵“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绝不半点改变”;
受尽折磨的赵一曼,临刑前高唱“民众的旗,血红的旗,收殓着战士的尸体,尸体还没有僵硬,鲜血已染红了旗帜”;
以枯草、树皮和棉絮果腹的杨靖宇,只身与敌人周旋5昼夜,顽强斗争,直至弹尽;
宁死不屈的“狼牙山五壮士”,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这些挺身而出的抗战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民族筑起牢不可破的血肉长城。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淬炼出的抗战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中国人民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永不屈服、一往无前!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