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专题
第04版:专题
第05版:文学周刊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文 化
第08版:综 合
标题导航
|
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确保办一届精彩圆满的艺术盛会
宝鸡市消费扶贫月活动启动
四字诀托起民生底盘
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 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四字诀托起民生底盘
——我市稳就业工作亮点扫描
本报记者郑晔
不出家门,通过首届网络视频招聘会,市民王霞很快就找到心仪的工作;
一个摊位、一车产品,地摊经济不仅增添了城市烟火气,更实现了无数人的就业梦;
不降薪、不裁员,上半年新入职员工373人——民企“旗帜”东岭集团承诺:越是困难越要增加就业岗位,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同寻常的年份迸发不同寻常的动力!
今年,我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稳定就业造成的压力,全力以赴念好“稳、拓、促、保”四字诀。1-8月,我市城镇新增就业2.7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8%,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2.2万人,全市就业态势企稳向好,牢牢托住了就业这一民生“底盘”。
纾困解难念好“稳”字诀
只有企业“活得好”,就业才能“稳得住”。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微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成为当务之急。我市及时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十条举措,从减轻税费、减免房租等方面,为企业减负。
“稳岗政策真是‘及时雨’!我们要开展人员培训,加快智能化发展,用实绩回报社会。”领到7.85万元稳岗补贴后,凤县声威建材有限公司负责人对企业下一步发展充满了信心。今年以来,我市积极落实“免、减、缓、返、补”政策,为1031户企业下发稳岗返还资金3.28亿元,为企业减免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8.65亿元。
复工复产后,为解决企业用工难题,我市设立人社服务专员,开设重点企业用工招聘专区,采取内挖外引、培训急需紧缺工种和“一企一策”等措施,为32家重点企业招聘605人,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开发岗位念好“拓”字诀
炫酷的灯光、诱人的美食、丰富的商品……每到华灯初上之时,宝鸡就变得更加精彩纷呈,夜购、夜宴、夜游的市民把“欢乐夜宝鸡”活动推向了高潮。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地摊经济不仅让宝鸡的夜晚增添了烟火气、时尚气,更点亮了不少市民的创业梦想。每天下班后,市民刘静和闺蜜就来到市区盛世广场练摊。刘静说,地摊成本小、客流大、回本快,通过练摊,她梦想有一天拥有自己的事业。
通过“夜间经济”“地摊经济”“人才夜市”等多种方式,我市不断开发、开创新的就业岗位,认真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从场地、服务等方面提供便利,激发了全民创业热情,激活了消费市场的活力。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19840户,其中个体工商户达到1.3万户。这一数字,是我市培育新业态、做好大服务的最好佐证。
服务保障念好“促”字诀
“如何评估市场?”“如何制订利润计划?”前不久,在线上SYB创业培训班上,我市33名学员坐在家中,通过“云课堂”学习创业知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今年,针对疫情防控特殊情况,我市人社部门按照“不聚集、学技能”的思路,实施“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创业技能、职业技能和中期技能培训,累计线上培训2.5万人;举办“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扶贫等专场招聘会和“直播视频”“网上招聘超市”“连线就业”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75场次,提供就业岗位12.5万个。此外,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助力脱贫”精准就业帮扶、“青春奋斗”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援企惠民”政策服务落地等6大活动,掀起就业创业的新高潮。
为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我市出台《高校毕业生稳就业十五条措施》,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深化就业见习、就业体验等服务,通过扩大企业吸纳规模、基层就业规模、招生入伍规模、就业见习规模等,帮助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底线兜牢念好“保”字诀
32岁的刘冬是金台区金河镇人,一直在苏州工作,今年因疫情没有外出务工。复工复产后,金台区人社局在调查摸底时,向刘冬提供了就近工作的岗位。权衡考察后,刘冬决定在一家食品厂上班。“家门口就业,生活成本低,不失为一个新选择!”他说。
今年以来,我市加强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不断扩大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规模,培育合作社、居家手工艺作坊、村镇工厂(社区工厂)、扶贫车间等,累计认定村镇工厂106家、就业扶贫基地137家,就近就地吸纳就业1.96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4281人。此外,我市建立健全扶贫公益专用岗位体系,解决困难群体就业问题,积极向困难家庭大学生和残疾大学生开展就业援助,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让老百姓端稳饭碗,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面对这一民生“必答题”,我市向全社会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