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永强图/柴永杰
今年入汛以来,宝鸡地区迎来13轮强降水,河水暴涨,部分山区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道路受损、房屋受损,甚至宝成铁路正常通行也受到影响。同时,国网宝鸡供电公司辖区内部分电力线路杆塔倾斜、断线,设备设施严重损坏,导致部分地区供电中断。
公路抢修需要用电,夜间照明需要用电,抢险通信需要用电,居民的正常生活更需要用电……关键时刻,宝鸡电力人冲在一线,全力投入到抢修工作中去,在最短时间内修复了受损的电力设施,保障了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用电,更展示出了宝鸡电力铁军的风采。
靠前指挥不打无准备之仗
进入7月后,我市持续出现降水,甚至一度出现大到暴雨,不断增加的降水量,让广大群众忧心不已,而国网宝鸡供电公司在第一时间就展开了防汛工作。
8月7日早上7时43分,输电运检中心智能监控指挥室值班人员在进行重点防汛线路区段检查时,在可视化视频监控系统中发现35kV向曙线1#塔挡土墙砌体断裂,部分墙体已发生倾斜,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让人揪心的是,旁边就是湍急的安河,由于汛期水势上涨凶猛,情况十分危急,值班员立即将这一信息反馈给中心。
安河是嘉陵江一级支流,流经凤县多个村镇,不尽快处理,周围居民的用电就会受到影响。半小时后,针对此次险情的部署会召开;一小时后,装备好钢铲、钢丝绳、沙袋、对讲机、应急灯等防汛物资的抢险人员已在赶往抢修现场的路上……
经过现场勘查,抢修人员发现挡土墙虽未明显倾斜,但受水流持续冲刷影响,挡土墙随时都有倾倒可能,极易滑坡造成倒塔危险。抢修方案在当天中午12时定下来,接下来的70多个小时里,抢修人员用肩扛、用手抬,将满满65方石块运送到了堤坝前,并用沙袋对堤坝进行加固。
8月10日早,为期4天的抢险工作圆满结束,在凤县地区第二轮暴雨来临之前为电网筑起了坚固堤坝。雨一日不停,电力人一日不松劲。其间,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及宝鸡公司党政负责人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靠前指挥抗洪保电工作。同时,电力部门的防汛抢险物资保障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大功率对讲机、卫星电话、各种抢修工具和材料、饮用水、方便面……从上到下,电力人做好了冲锋准备,时刻准备全力抢修,点亮灾区群众的用电光明。
冲锋在前到最危险的地方去
汛情比想象中来得更快、更急、更猛烈。8月中旬开始,雨量不断增大,河水持续暴涨,加上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累计造成配网33条10千伏干支线路、559个台区、34930户停电。8月16日晚9时,我市正式启动全市Ⅲ级防汛应急响应。在此之前,无数宝鸡电力人已冲锋在前,全力投入到抗洪抢险保供电工作中去。
在8月15日开始的新一轮降水过程中,凤县地区受灾最为严重。为了第一时间保证用电,电力人集结兵力,向凤县增援。此时,通往凤县的219省道多处道路被水冲毁,抢险车辆不能通行。此时,电力人兵分两路,一路借道太白县,从尚未竣工的太凤高速前往支援;另一路则沿原路赶往受灾地点,沿途不断对受损的电力设施进行抢修。
当抢修人员沿219省道赶到凤县红花铺镇时,车辆被水毁道路阻挡,虽然交通部门正在调度机械和人力抢修,但电力人没有就地等待,而是步行绕过后借用村民的摩托车,带着必要的工具继续前行;直到遇见下一处水毁道路,他们继续步行绕过,继续借用摩托车,用这种接力的方式,在第一时间赶到抢修现场。一些受损电力设施地处深山,抢修人员冒着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的危险翻山越岭,有人甚至步行20多公里,只为尽快恢复通电,让群众安心。
在这支战天斗地的电力铁军面前,天灾也要败下阵来。截至8月22日20时,559个台区、34930户供电全部恢复。
吃苦在前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不好,前面的落石将道路挡住了,车辆无法通过。”“下车,带上工具走过去。”
8月17日,10千伏181通洞线59+1T接常家沟四组支线1号杆被涨势凶猛的河水冲走,一支由党员组成的队伍,赶赴抗洪抢险第一线。
路不通,材料无法进场怎么办?抢险队就地取材,用木杆先顶上,等通了路再来换。三根木杆每根10多米长、50多斤重,11位抢险人员轮换着将一根根木杆抬到抢修现场,再将木杆竖起来,组装金具,连接导线……汗水顺着抢险人员的脸颊不断滴落,与雨水混合在一起,可谁也没时间擦上一把。
当天下午6时,电通了,每个党员心中的那面旗帜更加鲜艳。
在这次战斗中,共产党员是最鲜艳的那一抹红。受灾最为严重的时刻,国网宝鸡供电公司各部门凝心聚力、攻坚克难,陈仓供电公司、凤县供电公司、建筑公司、恒胜公司等一支支队伍、一个个党员,争相请缨赶赴灾区,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聚力攻坚作用,迅速组建党员突击队和青年突击队,冲锋在前,坚决打赢抗洪保电硬仗。其间,党龄超过20年的老党员主动请缨到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去;入党不久的新党员每天早上早早整理抢修物料第一个出发,深夜回来继续研究抢修方案;还有奋战在一线的“父子兵”“夫妻档”,他们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宝鸡电力人的责任与担当。
在深入灾区拍摄采访时,看着一支支奔走在一线的抢修保供电队伍,看着一位位站在村口满怀期盼的村民,笔者突然想起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无非是有人甘愿为我们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