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专题
第04版:专题
第05版:金融之窗•社会新闻
第06版:商务专刊
第07版:教育周刊
第08版:西秦视点
标题导航
|
俭以养德践行文明
建立劝导机制杜绝餐饮浪费
向顾客宣传节约理念和方法
把勤俭这一传家宝传下去
给小鸟安个家
稀奇西府海棠花果同枝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把勤俭这一传家宝传下去
——访宝鸡民俗博物馆特邀顾问李福蔚
本报记者张琼
历史故事告诫节约粮食、西府俗语宣传节俭、农家家训要求爱粮惜粮……宝鸡,这块与农业渊源深厚的土地,自古有节约粮食、看重吃饭问题的民风和传统。但随着物质的日渐富足、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生活中却出现了一些倒饭、剩饭、糟蹋粮食等不良现象。
宝鸡民俗博物馆特邀顾问李福蔚研究宝鸡民俗数十年,他认为提倡节约粮食是一件实事、好事。他谈到,人常说:“天大地大,吃饭事大”“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翻开中国历史,我们这个以农立国的文明古国,一直把吃饭事大作为立国之道、施政之策,把重视人民吃饭问题看作是比天还大的事。毛泽东同志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说出了“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之言,足见其对中国社会面临最实际问题的认识。李福蔚讲了一个孔子的故事,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要出任地方长官,临行时,向孔子请教治理政事的方法和秘诀。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说的是首先要解决吃饭和地方安全的问题。
同时,李福蔚分析了节俭粮食在民间的民风形成。他认为,国是由家组成的,家是由族群构成的,都在每时每刻践行如何解决吃饭问题,便产生了“勤俭持家”的理念。“勤”就是筹谋怎么多打粮食;“俭”就是想方设法多蓄积粮食。数千年的践行和积累,就形成了“勤俭持家”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是成家立业之道,懒惰、挥霍,是败家之道。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便深扎于人心。久而久之,勤俭便成为我国劳动人民的本色和“传家宝”。如何保持这一本色和“传家宝”,把它继承和弘扬下去?我们的祖先就创制了“家谱、家规、家训、家教”以及年节活动,言传身教,一代又一代传扬至今。使“倡勤俭,厉节约”成为一种世俗,具体体现在“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个吃饭问题上。
李福蔚说:“当今,国家强大了,人民生活富裕了,但我们民族的本色不能变,勤俭这个‘传家宝’不能丢,在吃饭这个问题上,还要讲究节俭,爱惜粮食,不要浪费!”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