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姜水源出秦岭间
谭逊
    清姜河入渭口谢克强摄

    与清姜河合张影

    美丽环境引得水鸟来

    清姜河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

  清姜河古称姜水,从秦岭山中潺潺而下,一路奔腾不息流入渭水,流淌的是千古传奇,滋养的是万千民众,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
  从远古奔涌而来的清姜河,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生生不息;到今天,因水源涵养条件好、河流含沙量小,清姜河仍然是市区50余万人的饮用水源。
  日前,宝鸡日报“走进巍巍秦岭,感受中华祖脉”采访团行走于市区清姜河畔,只见两岸风景宜人,水底鱼儿清晰可见,鸟儿贴着水面盘旋,三三两两的行人漫步此间,或抓拍低飞的鸟儿,或品味河堤景观小品……一幅人在水边走、水在城中流的和谐画卷呈现在人们眼前。
  人文之河
  清姜河,一条充满传奇的人文之河。
  《竹书纪年》载:“炎帝育于姜水,故以姜为姓。”《国语·晋语》记载:“炎帝以姜水成。”可见,清姜河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的诞生地,也是姜炎文化的发祥地。考古发掘和文物普查证明,姜城堡及其周围遍布仰韶文化遗址。如今,在姜城堡一带还流传着许多关于炎帝的传说。
  清姜河东岸的茹家庄、竹园沟、纸坊沟等地发现的西周时期国遗址,更是彰显了清姜河流域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生态之河
  清姜河,一条碧波荡漾的生态之河。
  蓝天碧水映青山,这是水与山的和谐交融。站在清姜河畔远观,青山耸立,绿树掩映,清姜河水一路奔涌而来,水击青石潺潺作响,鱼游河底触手可及,鸟翔水面悠然自得,怎一个“美”字了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以前比起来,现在的清姜河,水越来越清,山越来越绿,垃圾越来越少,这都是这些年综合治理的结果。”渭滨区林水局副局长李凌说,从2005年初开始,清姜河开启了历史上首次生态治理工程,在清姜河入渭口处修建堤防967.3米,充水式彩色橡胶坝的修建使这里形成了8.3万平方米的景观水面。
  随着清姜河重点段防洪工程列入我省中小河流治理实施方案,清姜河生态治理步入了快车道。从2014年开始,按照“总体规划、分步推进、标本兼治、改善环境”的思路,清姜河流域南起宝兰客专大桥、北至姜谭大桥、东至川陕路、西至宝成铁路这一区域列入综合改造治理范围。
  “清姜河一河两岸综合改造治理项目累计拆迁11万平方米,新修护岸、加固基础、实施护滩工程、建设下河踏步、清理河道垃圾……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清姜河旧貌变新颜。”李凌说,“同时,清姜河东西两岸铺设污水管网6654米,彻底封堵了两岸60个污水直排口,有效改善了清姜河入渭口水质。”
  如今的清姜河沿岸,已经成为市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也是我市加快“四城”建设、打造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生动实践和成功例证。
  景观之河
  清姜河,一条美妙如画的景观之河。
  当采访团走进清姜河生态景观公园时,大家不禁惊呼起来:“市区竟然有这么一个林水相映、人景相合的好去处!”
  你瞧,清姜河水从高处垂直落下形成的那道瀑布,虽然没有李白笔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却有“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美妙。再看,清姜河东西两岸绿化景观带,绿植随风摇曳,护滩景观造型栩栩如生,浮雕墙磅礴大气,引来众多市民驻足品味,赞叹不绝。
  “清姜河生态景观公园以宝鸡城市文化和历史背景为主线,结合城市特色,发掘历史内涵和民俗文化,旨在彰显姜炎文化特色,恢复清姜河生态风貌。”李凌说。
  据介绍,公园前两期项目已经完成,绿化河堤护坡1.3万平方米,铺设了水泥压膜人行路面,架设了塑木栏杆,建成了人行塑木栈道,栽植了“炎帝故里、幸福宝鸡”模纹,初步形成清姜河入渭口段生态景观。同时,建成清姜河湿地1.2万平方米,大量栽植乔木、灌木等,绿化面积达5万平方米;三个护滩景观造型、浮雕墙、游园道路、亲水台阶、观光楼梯和东岸河堤加固改造均已完成,东西两岸的游园基本建成。
  白天绿树成荫,夜晚色彩斑斓,随着清姜河生态景观公园后期项目的实施,一个既体现姜炎文化历史脉络,又改善两岸群众人居环境的绿色景观带正呼之欲出……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黎楠拍摄)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