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生活在西府大地上的人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的瑰丽文化,成为绽放在这座城市里的一朵绚丽之花。“非遗”全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国各民族传承千百年来不落文字因而几近失传的技艺和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珍贵的文化资源。神形兼备的凤翔泥塑、构图饱满的木
版年画、造型夸张的马勺脸谱、灵动精细的西秦刺绣……底蕴深厚的宝
鸡,总有一种文化值得你去细品。一座城用恒心守护文化根脉
宝鸡是炎帝故里、周秦文化的发祥地,也是《诗经》《周易》《周礼》等文化经典的诞生地,被誉为“礼乐文明摇篮、德政思想之邦”。这些深厚的文化积淀,彰显出璀璨耀眼的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不仅仅是艺术的体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截至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个、省级非遗项目57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人、省级非遗传承人39人,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1个“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示范基地(单位)”。
非遗深植于民间,是古老而鲜活的地域文化记忆,承载着鲜明的文化特色,这是城市一张亮丽的名片:2018年1月,法国总统马克龙抵达西安,我市新声剧团受邀参加欢迎仪式,用精彩的宝鸡“天地社火”表演,让法国来宾领略宝鸡的特色文化;2019年11月,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陕西展馆里,宝鸡的社火脸谱、彩绘泥塑、老虎台灯等,吸引了海内外嘉宾的目光;多年来,宝鸡的刺绣布艺猪、泥塑马、泥塑羊、泥塑猪就分别登上了中国生肖邮票和邮政明信片,并随着一张张“国家名片”享誉世界……
近年来,我市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尊重非遗保护规律的基础上,支持将宝鸡社火、西秦刺绣、马勺脸谱、木版年画、皮影戏、西山酒歌、威风战鼓等一大批非遗项目开发为观赏、体验性旅游项目,在重点旅游线路上布局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代表性强的非遗传习基地和传统民俗活动场所,吸引游客参与和感受非遗独特魅力。
非遗是城市文化符号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城市精神和文脉的重要体现。宝鸡素有“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的美誉,正是因为我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与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众多的非遗,对宝鸡来说不仅是宝贵的财富,也让这座城市更具人文色彩。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宝鸡始终秉承着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态度,充分挖掘非遗的价值。
一群人用匠心传承传统技艺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而非遗承载着城市的历史,维系着文化的认同。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保护基地专家委员会马盛德主任曾表示,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能够在几千年的岁月流转中得以保存,正是传承非遗的前辈们孜孜不倦地用一生时间默默坚守和守护。非遗的保护传承跟其他事物不同,非遗的保护首先是对“人”的保护。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社火脸谱被绘上马勺,凤翔泥塑被选作生肖邮票主图案,木版年画印上潮流画刊……宝鸡非遗走出“大国非遗工匠”李继友、胡深、邰立平,民间涌现出一大批像胡新明、胡小红、薛亚兵这样的传承人,他们耐得住寂寞,默默地坚守着传承千百年的技艺,让我们的文化遗产之花,历经岁月沧桑依然绚烂多彩。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木版年画不仅仅是一张薄纸、一幅美画,那画里有传统、有文化,凝聚着一代代人的梦想和希冀。今年68岁的邰立平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凤翔县田家庄镇南小里村人。自6岁起,他就开始跟随祖父和父亲学习祖传500多年的凤翔民间年画技艺,现为邰氏家族年画的第20代传承人。邰立平认为,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要脚踏实地地去做,传承本身就是发展文化艺术的过程,要做好这件事,必须将“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件作品的创作,融入中华文化传承弘扬的历史责任中,不浮夸、不急功近利,不忘初心的坚守。
一件件由非遗技艺所创作的作品,是经过时间沉淀的生活美学作品,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宝鸡社火脸谱技艺传承人薛亚兵,也是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会长。他表示,该协会成立的目的就是为更好地弘扬、传承优秀的非遗传统文化,团结宝鸡广大非遗保护工作者,搜集、整理、研究我市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厚重的非遗传统文化“活”起来,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丰富宝鸡文化宝库,作出积极贡献。
一股劲用创新激活非遗新生谈到非遗的概念,很多人并不清晰,甚而有人认为它很“土”。非遗不是物化的存在,它是体现在传承人的脑中、手上和人们生活中的文化传统,“物”只是它呈现的载体。宝鸡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关陇民间美术研究所副所长李强教授表示,宝鸡厚重的历史文化与民间美术的丰富资源,使他在20多年前就开始对它喜爱及关注。
作为宝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专家顾问,李强认为,民间艺术之所以大多数都市人认为它“土”,主要的原因是民间艺术生存的土壤是农耕文化,它是乡村为民俗生活需要所创造出的“艺术品”,用现代都市人的眼光去看自然显得“土气”。但如果从专业的审美角度去分析,这些民间艺术品有着独特的造型表达、丰富多样的技法表现,质朴又生动的审美,富含情感与习俗的精神内涵,而这些内容就是我们要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从这一点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民间艺术为什么要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保护与传承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了,对于高校以及美术专业就应该在传承与保护工作中起到先导作用。
李强表示,目前我市在“非遗”保护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如何让这些非遗项目能够真正在现代社会中良性发展生存,最主要的是如果停止“输血”式的保护扶持,让这些“非遗”能够实现自身“造血”从而良性发展。
布艺老虎的台灯、社火脸谱的抱枕、玲珑可爱的化妆镜……从2004年至今,薛亚兵设计的民间工艺品呈现出实用性、时尚性、创新性等特点,作品更贴近于都市人家居、出行、娱乐等需求。“非遗只有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才能历久弥新。”薛亚兵认为,非遗应走进大家的生活,让人们天天用时时用,只有让每个人参与进来,才能让“见生活”落到实处,才能让传统工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非遗传承保护,路漫漫其修远兮。薛亚兵的社火博物馆,一直免费向市民开放。让他欣慰的是,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来到这里参观体验。在薛亚兵看来,孩子们接触非遗,能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一颗种子,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可以发芽成长,但对于本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而言,都是希望。正可谓:留得住根脉,才能载得动乡愁。
非遗有什么用
晓燕
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就是我们祖先曾经的活法、生活方式,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房子、唱什么歌、跳什么舞等等,均属活法;还有就是我们祖先面对困难与阻碍、面对过去和未来的姿态。
时光闪过数千年,祖先逝去了,但他们曾经的生活方式遗存了下来,虽然与现在的一切相比发生了极大的改变,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会说话的过往和历史。宝鸡社火、凤翔木版年画、凤翔泥塑、西秦刺绣、炎帝祭典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其他的就太多了,如社火脸谱、西府皮影、宝鸡剪纸、面花礼馍、眉县高跷、岐山转鼓、千阳八打棍、西山刁鼓、陈仓秧歌、姜马察回、西山酒歌、千阳灯盏头碗碗腔皮影戏、西府曲子、陇州血社火、岐山臊子面、空心挂面、凤翔草编技艺、麟游血面条……琳琅满目的非遗,曾经都是我们祖先的生活必备。
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什么用?比较正式的回答是,有利于规范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增加所在地区的文化软实力,还可以吸引游客,增加当地旅游收入和城市就业机会。比较民间的回答是,可以让世人了解这些濒临失传的古老艺术和手艺,就像产品专利一样,向世界证明,我们的人文是别具一格的。
如今不少人讲“地球村”,不同国度之间只是一张机票的距离,不同人种之间只是语言的差别,其实,不同的人种和国度之间差距最大的,还是祖先留下来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姿态。你与他人不同,他们才想了解你。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只有保护好自己与其他民族、地区的不同,你的存在才更有价值。这,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所在。
宝鸡的民间艺人不多,他们需要把手里的绝活传承下去,希望一种技艺不要在他们手中消失,这就需要现在从孩子们的教育入手,让他们从小知道这些西府“宝贝”的价值,将来他们才不至于淹没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才会有兴趣、有责任把祖先留下的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作为古老智慧的结晶,传承是一种自信,更是一种认同,如今的每一项技艺呈现,其实都源自“守艺人”的热爱。日后无论是谁,了解并热爱自己的地域文化,都会在未来的人生中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