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让美丽生态变成美丽经济
——渭滨区石鼓镇发展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
  本报记者庞文渊
  八月的渭滨大地,翠色欲滴,生机盎然。记者走进石鼓镇,只见葡萄园里,悬挂在枝头的串串葡萄晶莹剔透;玫瑰园一眼望不到边,红艳艳的玫瑰花在绿叶的映衬下绚烂绽放;花椒园里,花椒树枝繁叶茂,成熟的花椒压弯了枝头……每到一处,记者都能感受到人们对“美丽生态”变成“美丽经济”的喜悦。
  在脱贫攻坚战中,石鼓镇党委、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团结带领全镇上下,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用始终如一的初心和使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决战决胜的勇气,在挖穷根上想办法、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精准发力,尽锐出战,让汗水与心血交融、真情与激情碰撞,在秦岭北麓这片土地上,探索出了“四园三基地”特色产业扶贫的新路子,书写了生动而真实、富有说服力的脱贫故事。四年来,全镇607户贫困户、2302人实现了稳定脱贫。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定基调
  石鼓镇,南依秦岭,北临渭水,因石咀头村出土的“中华第一古物”石鼓而得名,是宝鸡市渭滨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之一,辖14个村91个村民小组。(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城乡二元结构尤为突出,全镇12个涉贫村,主要分布在秦岭北麓的沟壑及台塬坡面的浅山区。
  如何借势发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镇党委、镇政府提高政治站位,把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在优先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建强涉贫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整合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包村干部、“两委”班子四支力量,让党的扶贫政策落地生根。
  发展产业是拔掉“穷根”的关键举措,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是发展产业的力量源泉。市政协副主席、渭滨区委书记张德科,区长刘方斌多次到石鼓镇扶贫产业现场调研指导协调,提出了具有全局性、方向性、针对性的意见,为全镇扶贫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石鼓镇党委书记王斌说:“由于石鼓镇贫困户主要居住在秦岭北麓,生态扶贫就成为我们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法宝。我们科学研判,精准施策,大力发展花椒、葡萄、蒲公英、食用玫瑰等绿色产业,让‘美丽生态’变成‘美丽经济’,增强了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
  近年来,镇上依托资源优势,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因地制宜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绿色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全面推动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
  历经全镇上下艰苦奋斗,现已形成“四园三基地”,即:刘家村省级农业观光葡萄园、李家槽村食用玫瑰产业园、茵香河村蒲公英园、龙山河村花椒园,孙家庄村花卉苗木基地、茵香河村中蜂养殖基地、中岩山村光伏发电基地,把所有贫困户嵌入了产业链。
  精准发力壮大产业打基础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根本。”石鼓镇镇长赵海波说,为了让秦岭北麓的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镇上精准发力,在教育引导困难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的同时,教会他们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中,夯实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做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为了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镇上对涉贫村发展产业、身残志坚、自主创业的16户典型脱贫户进行了表彰;同时,修改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公开评选好媳妇、好婆婆、五好家庭等,张贴红黑榜、诚信榜,持续推进脱贫攻坚与乡风文明建设往实里走、往深处走、往心里走,让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镇上通过开设扶贫大讲坛,举办脱贫励志故事会、道德大讲堂等,讲政策、说经验、谈体会,让贫困户知党情、报党恩、跟党走,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提振精气神,避免养懒汉,营造自强自立、勤劳脱贫的浓厚氛围。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李家槽村依托良好生态资源,把发展美丽经济与脱贫攻坚相结合,采取“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模式,精心打造集食用玫瑰标准化种植、产品深加工、休闲观光、科技研发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现代产业示范园区,并成立了秦岭玫瑰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长周峥告诉记者,两年来,合作社已完成投资4100万元,流转土地500余亩,建成现代化加工车间、产品展示大厅、综合办公楼等基础设施,给145户群众支付土地流转费和务工报酬50多万元。
  贫困群众张田记今年67岁,患有高血压,干不了体力活,儿子在一次车祸中不幸离世,儿媳留下正在上学的孩子离家出走,他和老伴带着孙子一起生活。他说:“我年龄大了,也有病,要照顾家里不能外出打工,只能靠政府补贴和几亩薄地生活。自从建起了玫瑰园,合作社照顾我,让我在家门口上班,每月能拿到1800元工资,再也不用为生活发愁了,我们老两口借助党的扶贫好政策,一定要把孙子抚养成人,让他长大了也能为社会作贡献。”目前,在秦岭玫瑰园长期务工的群众有30多人,其中贫困群众就有20多人。
  因地制宜产业带动出成效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石鼓镇在脱贫攻坚战中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深入挖掘资源、充分放大优势、不断彰显特色,让每个涉贫村“各美其美”,呈现勃勃生机。
  蒲公英既能食用,又能入药,市场前景广阔。茵香河村与山西农业大学下属药用生物研究所共同实施“四倍体巨大株蒲公英”产业项目,引进北京易丰佳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种苗和技术,吸纳村上55户贫困户入股,流转土地近10亩,成立了丰源新农业合作社。为了把这个项目做实,带动贫困户增收,镇上投资8万元修建了水利灌溉设施,保证水源充足,并且修建温室日光大棚一座。据悉,每亩蒲公英可创收5000元以上,每年每户入股贫困户可分红600元至800元。
  刘家村引进陕西众智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创办了省级石鼓现代农业园区,流转土地600余亩,种植“龙山玉珠牌”黑龙珠葡萄,吸纳当地30人就业,其中贫困群众有13人。园区按照统一技术、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等“七统一”和分散种植作物的模式,带动石鼓镇李家槽村、龙凤山村、龙山河村等村的200余户农户发展果品及苗木种植,其中贫困户有152户。发展高品质葡萄示范园300亩、日本甜柿子种植园500亩,每年支付园区务工人员工资150多万元,让群众在家门口端稳了“饭碗”。
  孙家庄村地处秦岭北麓天台山旅游风景区脚下,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为了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村“两委会”组织动员50户农户(含40户贫困户),投入扶贫资金102万元,建成了占地22亩的日光温室大棚8座,并成立了绿盛淼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白皮松、时令花卉产业。今年在区委、区政府关心支持下,孙家庄村花卉苗木基地进行了提档升级,现已升级为渭滨区花卉苗木基地,采取订单销售模式,为全区供应各类时令花卉。
  近日,记者走进苗木花卉基地,只见一座座白色大棚排列整齐,不时有拉运花卉的车辆驶入基地。在一个大棚内,即将出售的鲜花五颜六色,摆放在苗圃床上。另一个棚内,十多名群众端着苗圃盘正在移栽花苗。石鼓镇副镇长陈峰说:“合作社运营两年来,按照一年四季不同节气培育不同品种的鲜花,供应市政工程,既美化了城市环境,又增加了贫困户收益。截至目前,全村共发展白皮松1500余亩,销售矮牵牛、欧石竹等各类鲜花60多万盆,实现年销售收入50余万元,每年为股民分红6万元。”
  今年66岁的贫困群众孙根丑说:“我老伴去世早,儿子骑摩托车时不幸发生了交通事故造成右腿骨折,干不了体力活。自从村上办起了花卉苗木基地,我在家门口上班,每月能拿到2200元工资,每年还有分红,既能照顾家里又能挣钱,实在太好啦!感谢党的扶贫政策,让我家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
  奋斗创造幸福,实干成就梦想。石鼓镇的扶贫实践证明,只有保护好“美丽生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才能攻克贫困的最后“堡垒”,让贫困户在“美丽经济”中实现真脱贫、脱真贫、不返贫。当前,全镇上下在奔向全面小康的大道上,咬紧牙关,查不足、补短板,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