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诗仙李白的蜀道情
本报记者巨侃
  以“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自励的唐代大诗人李白,首先是个旅行家,其次才是位杰出的诗人。那漫险雄奇的秦岭蜀道,在他眼里不仅是祖国壮美山河的呈现,更是抒发人生情怀、仕途蹭蹬的诗源。遑论蜀道,秦岭北麓的一条小溪也能让他感古伤今、生发出《梁甫吟》这样的怀古之作。而出人意料的是,吟咏出《蜀道难》的李白,很可能毕生都未翻越过这条难于上青天的蜀道!
  《蜀道难》呈现陈仓古道图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蜀道难》这首诗,据学者阎昭典考证,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踌躇满志的李白来到关中长安,有一次遥望秦岭上的绵延蜀道,思接千载,逸兴遄飞,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
  为什么有如此感慨?“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山横亘于前,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山在今宝鸡市眉县、太白县交界处,是中国大陆中东部最高峰,横绝中国南北。汉代民谣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
  诗人以极尽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荡、曲折回旋的河川。唯其水险,更见山势之高危!诗人意犹未尽,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缘,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青泥岭是陈仓古道上的一座危岭,《后汉书·郡国志》记载,方圆几十平方公里,险道上百里,悬崖万仞,多云密雨,泥泞难行,为古蜀道险段之最。且看李白诗中是如何描述此岭的:青泥岭上的路啊!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抬起头来不敢出大气,手摸星辰头顶天。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这可怕的蜀道,实在难以登攀!”
  擅于在诗中渲染氛围的李白还觉得不够,他接着写:只看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又听见杜鹃鸟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听一听也会让人容颜变色。至此,李白将蜀道之难行推向高潮。
  诗作最后,诗人带领大家翻越剑阁,终于走到了蜀道终点成都。我们跟随诗人的旅程不难发现,这是一条从长安—陈仓—青泥岭—剑阁—成都的入蜀路线。而在古蜀道的七条线路中,只有陈仓道—金牛道符合这样的路线,因为无论是褒斜道、傥骆道还是子午道,都没有“青泥何盘盘”。诗人为我们所呈现的,分明就是一幅奇丽惊险的陈仓古道图!
  《梁甫吟》期盼知己的愿望
  “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梁甫吟》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此诗借用乐府古题,袭用诸葛亮《梁父吟》立意,巧夺妙换,翻出新意,通过姜子牙、郦食其等人的故事和一些神话传说,表达遭受挫折的愤懑以及期盼明君知己的愿望。全诗意境奇妙,气势磅礴,纵横跌宕,变幻惝恍,淋漓悲壮,堪称乐府诗的名篇。
  诗一上来就单刀直入:梁甫吟啊梁甫吟,自从诸葛亮唱响以来,多少志士吟诵过你,心中期盼着事业的春天。你知道周朝居住在棘津的姜太公吗?七十岁时还在朝歌屠牛为生,为了做一番大事业,八十岁辞别故乡来到西秦渭水河边,用直钩钓了十年鱼……
  自“我欲攀龙见明主”句起,诗句突改仄声韵,语气拗怒急促,更使人感到犹如一阵凄风急雨劈面打来。这一段写法上很像屈原的《离骚》,诗人使自己置身于惝恍迷离、奇幻多变的神话境界中,通过描写奇特的遭遇来反映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他为了求见“明主”,依附着夭矫的飞龙来到天上。可是,凶恶的雷公擂起天鼓,用震耳欲聋的鼓声来恐吓他,他想求见的那位“明主”,也只顾同一班女宠做投壶的游戏……
  自“白日不照我精诚”以下十二句,诗人通过各种典故或明或暗地抒写了内心的忧虑和痛苦,并激烈地抨击了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语气节奏也随着感情发展而跌宕起伏。
  “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嵲屼当安之。”在诗作结尾,诗人确信:既然做过屠夫和钓徒的姜子牙最后仍能际会风云,建立功勋,那自己也就应该安时俟命,等待君臣风云感会的一天到来。
  《梁甫吟》与《蜀道难》同为乐府古题诗,不难发现,二者感情之开合、表现手法之恣肆张扬都颇为一致,如出一辙。业内一般认为,此诗应作于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刚刚离开长安之后。
  对于《梁甫吟》的成诗时间和创作地点,中国李白研究学会理事、重庆三峡学院教授康怀远先生在他上世纪80年代写的《李白〈梁甫吟〉写于渭滨磻溪考》《李白涉岐考》《李白三入长安补证》三篇论文里作过探讨,他认为:李白在三入长安时曾西涉岐州游览,有描写萧史弄玉传说的《凤凰曲》《凤台曲》两首诗为证,而《梁甫吟》正是李白凭吊渭滨磻溪姜子牙钓鱼台时写的,具体时间推测应在天宝十二年或十三年间。
  大诗人或从未翻越蜀道
  我们在前面介绍过,李白是个旅游家,观其平生,几乎大半辈子时间都在外漂泊。作为一名老家在蜀中的四川人,几次去京城长安,或者从长安回四川,怎么也得走几回蜀道吧?否则,那首旷世名作《蜀道难》是咋写出来的?
  所谓天才,普通人不可臆度。我们说李白的“牛”,就在于他超常的想象力!谁说不亲自走回蜀道,就写不出《蜀道难》来?
  包括康怀远教授在内的许多李白研究者,从李白生平足迹结合他的诗作年代背景分析发现,李白平生似乎从没有翻越过蜀道!至少他在创作《蜀道难》的天宝初年,42岁的李白还没走过蜀道,有诗为证:天宝二年,在长安的李白送友人入蜀,这个友人大概是去四川做官,李白在送别诗《送友人入蜀》开头这样说:“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意思是说:听说蜀道不好走,你要一路小心才是!注意,他只是“听说”,并没有走过啊!
  接着描写了蜀道上层峦叠嶂的风景,充满了“李白式”的想象。
  后来,李白赐金放还壮游天下,还是没走“蜀道”。他后半生游历天下的大致范围,基本锁定在长江和黄河中下游一带,有很多地方走过好多次。比如他北上山西,游晋祠,出雁北,入山东,下安徽,再游长江沿线。一路寻访名山大川,结交各色人等,求道问仙,纵情山水……直到他在安徽当涂去世,他的人生轨迹也从没有在那崎岖难走的蜀道上划过。
  上世纪80年代,复旦大学研究生李从军在1982年第4期《社会科学战线》发表《李白归蜀考》论文,认为唐玄宗开元年间,李白曾经秦岭蜀道返回过故乡四川。此行是西出长安、登太白峰、取道剑阁而入蜀的。但此说没有得到学界支持,未能一篇定乾坤。这个学术问题至今无人讨论。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蜀道,虽然让李白望而却步,但李白的剑阁—蜀道—秦岭情结当不言而喻,这与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人生行踪是吻合的。今天,重温诗仙的这些诗文,在我们仰望秦岭时,心中会多些浪漫的豪情。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