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喊停后也要立刻进入角色
两位主演李艺强和张璐在搭戏
闷热的天气也挡不住大家排练的热情
一遍遍地排练,确保每一个动作到位。 精雕细琢出精品
2019年8月,市戏曲剧院接到通知,他们要为“九艺节”准备一台具有本土元素的现代戏。市戏曲剧院院长仝凤琴说,接到任务后,他们就商量该找谁来写剧本,写什么内容。最终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农村,西府大地有取之不尽的素材。商量好方向后,最难的是找谁来写,请外地有名的编剧,可他们又对宝鸡农村不了解,不可能创作出具有浓郁西府特色的作品来。最后他们请来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编剧、国家一级编剧党小黄。
编剧人选确定好已经是2019年9月,此时离“九艺节”只有1年的时间。剧本还没写,更不要说后面排戏的事情了。
虽然确定写农村题材,可是写什么内容,党小黄和市戏曲剧院所有人都两眼黑。随后他们与市农业农村局联系,请其提供一些线索。
这两年,我市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各县区都涌现出不少先进个人。时间紧任务重,党小黄和仝凤琴带人实地去采风。采风过程中,他们在凤翔县一家养殖公司获得了灵感,就用大学生回乡创业,带动全村人一起致富这个思路进行创作。
2019年底,初稿终于出来了。他们一边商量改剧本,一边挑选演职人员。随后受疫情影响,党小黄在西安来不了宝鸡,仝凤琴他们也去不了西安,两边只能在家里打电话沟通剧本,就这样一遍遍地修改,今年2月底,剧本成型。随后市戏曲剧院又邀请专家对剧本进行再次商讨,同时确定导演以及作曲人选。他们请来了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国家一级导演陈霖苍,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作曲、国家一级作曲薛天信。这时已经是6月了,戏还没有排。没办法导演只能在排练场一边排练一边对剧本进行再次修改。
在排练现场,记者看到,仝凤琴除了全程盯演员排练,还要逐字逐句对剧本进行推敲,不断修改。仝凤琴说,不到最后一刻,就要不断进行修改,确保剧本经得起推敲。
宝鸡故事上舞台
对于选择大学生回乡创业这样的题材,仝凤琴说,他们在采风中发现,如今回乡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农民早已不是人们脑海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模样,到处都有现代化养殖场,土地都是机械化耕作,不论是养鸡场还是养猪场都比较干净。大学生们也一改“书呆子”的形象,利用所学的知识与当地农民一起科学种地、养殖。
在剧中,刚大学毕业的雪儿是经济专业的学霸,看到同学们都去大城市里当白领,而自己却因家庭原因不得不回到农村去养猪,满肚子的委屈。刚开始,她只想养几年猪,供弟弟妹妹上完大学,就要回到大都市,因为在心里,她觉得一个大学生毕业了又回去当农民,会被同学笑话。与此同时,她的学长陈刚同样是回乡创业的大学生,却不断鼓励雪儿,并帮助她树立信心。在几年的农村生活中,从政府工作人员到村民,大家一起帮助雪儿,雪儿也利用大学所学的知识,把家里的小猪圈办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养猪场,在她的带动下,不少乡亲们加入养猪行业。此时的雪儿再也不愿离开这片土地,她觉得中国的农业要兴盛、农村要振兴,需要他们这些懂得现代化科技的年轻人加入。
年轻演员挑大梁
走进排练室,夏日的闷热让人有些不舒服。一些还没登台的演员正目不转睛地盯着场中央,那里,一场戏正排练到精彩处。
随着曲声,演员们不停地变换位置,在场中穿插。
“停一下!”忽然,仝凤琴叫停了排练,她眉头紧锁,指着场上的演员说,“现代戏手是半圆式,样板戏里手才是虎口张开。”她一边说一边做起了动作。说完台上表演继续,还没一会儿排练又被叫停,“念白不要端着,要用眼神与观众交流。”……
这样不断叫停的排练,对大家来说已经司空见惯,为了将《周原儿女》打造成一部精品剧目,大家都十分用心。
在演员的挑选上,一个外地知名演员都没请,全部用的是剧团里的人。仝凤琴说:“其实我是有私心的,外地演员请来,我们精心打造的剧目,参加完演出,剧就随人散了,而用自己的演员,不仅能把剧留下来,还能让这些年轻人得到锻炼,出一些人才。”
对于这样的决定,所有人都悬着心,害怕年轻人扛不下这样的重活,害怕演出最后出纰漏。虽然挑选的演员平均年龄只有30岁,但是他们并没有让人失望。
剧中雪儿的扮演者张璐和陈刚的扮演者李艺强说,他们拿到剧本后,用了三四天时间,不仅将剧本熟记于心,还把唱腔都记了下来。
当时导演给他们排戏时,看到这些演员都脱了本直接上台,直夸他们。张璐说,背台词的那几天,时刻都在嘴里念叨着,连上厕所的时间都不放过。李艺强说,下班他走在路上,嘴里念叨着台词,身边的过路人都投来异样的眼神。
剧本这关过了,可更难的问题又出现了,剧团里很少排现代戏,不论从台步、手势、语气到念白,“味道”全都不对。仝凤琴说,导演是外地人,没听过当地方言,也不知道他们念得合不合适,可是台下的她却听得明明白白,明知道演员们念错了,可又不能打断导演。只能是导演走了之后,她从头再给他们改。尽管如此,所有人都铆足了劲,希望在这次“九艺节”上一展拳脚。
老旧的空调嗡嗡作响,演员们忘我地排练着。从下午2点到晚上8点,除了上厕所的时间,没有一个人觉得累要喊停,一句台词、一个眼神,一遍又一遍不停地练习。直到记者离开,排练厅里的曲声依旧没有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