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本期发布:
万壑青川树参天
——探析宝鸡高新区潘家湾林场的“生态经”
    潘家湾林场(航拍图)谢克强摄

    废渣场被改造成林地田艺摄

  本报记者魏薇
  如果说森林是绿色的海洋,是集万千变化于一身的生态系统,那么,位于秦岭北麓、面积达30162.2公顷的潘家湾林场的确是一个生动的样本。因为她几十年来,从粗陋变秀丽,从单薄变丰盈,正在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7月29日,宝鸡日报“走进巍巍秦岭,感受中华祖脉”采访团来到潘家湾林场,感受护林人投身青山的故事。
  精心呵护一草一木都了然
  据林场副场长张秋利介绍,潘家湾林场是宝鸡高新区唯一一个公益型国有林场。在上世纪90年代,潘家湾林场和诸多林场的职能一样,以生产木材和林副产品为主,对森林植被造成破坏。
  2000年,潘家湾林场开始实施封山育林建设,巡山护林成为林场职工的主要工作职能。护林员孙林贵对记者说:“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是要盯住乱砍乱伐、乱采乱挖等破坏森林的现象,该去的点位,必须巡到位,走的山头多了,山上的一草一木都印到了人心里。”
  与巡山护林职责同等重要的是森林防火。以前林区的住户虽然都搬到了山外,但家族墓地还在还了林的老地方,每逢清明节等节日,护林员都要陪着回来扫墓的人们一起祭奠,为的是防止人们随意烧纸放炮。
  望闻问切踏遍青山细诊断
  病虫害防治是保持森林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山上的树有没有生病,得了什么病,咋治,是需要长期跟踪观察的。去年6月的一天,林场接到线索,说在太白县段秦岭主梁海拔2100米的地方,发现松树得了松线虫病,这个病号称松树的“绝症”,一旦得上,不仅无法救活,还会一棵传染一棵,直至这类树种彻底灭绝。
  四名职工立即步行4个小时上山,赶到目的地,每人采下一块十多公斤的树墩样本,马不停蹄往山下背。那天还下起大雨,每个人都又饥又饿,但没有人有怨言,后来样本送到西安检测后,证明不是松线虫病,大伙心里一块石头才算落了地。
  正是因为像这样严加看护,林场的生态系统日渐趋向健康。
  涵养路基买土进山修疮疤
  走进潘家湾林场西华沟片区,密密的松柏像撑开的巨伞,枝丫重重叠叠,太阳的光影渗透其中,斑斑点点。华山松、柏树、槐树、杨树错落有致,分布在不同位置,树下还有各种灌木丛,那些不知名的野花,红的、黄的、蓝的、白的、紫的,五彩缤纷,像星星散落于草丛,看上去很美。随行的林业工人告诉我们,这里树种的丰富性,并非一开始就是这样,而是靠林业人打出的“组合拳”,才有了现在的模样。
  借助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和森林抚育项目,林场进行了一系列丰富的实践。他们对林中空地进行规划,栽植乔木和灌木。当天我们看到一片林地,柏树林立,芳草萋萋。据介绍,以前这里是修筑公路后的废渣场,为了恢复植被,林场从山下买来黄土,对这片坑洼不平的土地进行回填,一共回填了8万立方米黄土。而在潘家湾林场,像这样被改造的废渣场有20多处。
  森林抚育去芜存菁令参天
  为了增强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工人们增加了乔木的种植,但种植并不“贪大求全”,而是考虑如何培育长势好的乔木。据技术人员介绍,如果乔木单位面积内长得太密,树与树互争阳光和养分,就都无法长成参天大树,所以要适当剔除掉那些长势不好的树,培育单位面积内的一棵“树王”,它把根系扎得足够深,才能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
  还有就是开展森林抚育工作。海拔1300米至1800米处的中幼龄树木,去种植养护一趟,得步行好几个小时,因为来回不方便,职工们往往就住在山上的管护房里,一住就是半个多月甚至更长时间。潮湿的房子经常有蛇光顾,职工身上得抹上雄黄酒;在山间走路,棍子上得拴上铃铛,防止野生动物侵袭……
  党的十八大以来,潘家湾林场争取国家投资404万元,累计完成森林抚育34000亩,抚育国有中幼龄级森林26处。同时,林场还实施并完成了国有林区生态修复低产林改造和人工造林2000余亩,为辖区森林生态建设上档次、上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