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和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抢抓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重大战略机遇,深化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把宝鸡建成具有较强引领力、辐射力和示范作用的区域文化中心城市,提出以下意见。
总体要求
(一)重要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宝鸡是炎帝文化、周秦文化的发祥地,“中国”二字最早见于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何尊。宝鸡革命文化深厚,两当兵变、工合运动、扶眉战役等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宝鸡深入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了文化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
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定文化自信的宝鸡实践,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加快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转变,谱写宝鸡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共建共享、以文化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繁荣文艺创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统筹推进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使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传承和弘扬。
——坚持开放多元、融合发展。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促进文化与教育、科技、旅游、体育、商贸等融合发展,形成多元、开放、包容的文化体系。
——坚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加强与全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交流合作,深化不同文化交流互鉴,不断增强宝鸡文化在区域发展中的影响力和引领作用。
(三)主要目标
充分发挥宝鸡“文明源头、周风秦韵、张载关学、农耕文化、工业文明”的文化特色和优势,搭建文化平台、做强文化企业、培育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基本建成“一个中心、四个基地、三个示范区”。“一个中心”是指建设西部地区具有较强引领力、辐射力和示范作用的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四个基地”是指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革命文化弘扬基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示范基地、培训实践和研学教育基地;“三个示范区”是指创建更高水平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主要任务
(一)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深入推进炎帝文化、周秦文化、张载关学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开展对宝鸡历史、文化名人的宣传研究,深入发掘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
(二)建设革命文化弘扬基地
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传承弘扬延安精神,加强对扶眉战役、两当兵变、工合运动、长乐塬抗战工业生产中所体现的革命文化研究阐释,整理保护好革命文献、遗迹、实物、故事、口述资料等,推出一批革命文化研究成果和影视剧、主题展览、文艺作品等。
(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示范基地
办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宝鸡落地生根。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选树“道德模范”“宝鸡好人”,凝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
(四)建设培训实践和研学教育基地
深入发掘宝鸡特色地域文化资源的教育意义、精神力量和时代内涵,整合阵地资源、文化资源、教学资源,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特色现场教学点,形成以市县(区)党校、廉政教育基地为主阵地,以特色现场教学点为支撑的互联互动互享干部教育培训新平台。
(五)创建更高水平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以打造城市“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为目标,扎实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改革,加快宝鸡书法美术馆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推进“一县(区)一书城、一街一书吧”建设,建设图书馆之城、书香之城。出台文化艺术创作奖励扶持办法,培养引进一批文艺名家和领军人物,推出一批具有周风秦韵、中国气派的文艺精品,力争更多作品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省级文学文艺大奖,纳入国家和省上艺术基金。
(六)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严厉打击各类文物违法犯罪,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加快周原遗址、雍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步伐。启动周原、雍城、北首岭、石鼓山、九成宫、古陈仓城等遗址公园建设,迁建法门寺博物馆,新建秦都雍城博物馆、麟游九成宫博物馆、工业博物馆、铁路博物馆、美食博物馆,改造提升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北首岭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及县级博物馆,加强数字博物馆、行业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等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主题博物馆,形成以市级博物馆为主体、县级博物馆为支撑,非国有博物馆、行业博物馆、社区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之城”。
(七)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加快智慧旅游发展,建设宝鸡市旅游大数据中心和智慧旅游平台。推进凤县、太白县5A级县城建设和关山草原、“九龙山—大水川一体化”5A级景区创建。有序开展野河山、嘉陵江源头、先秦陵园博物馆、大东湖、紫柏山、天台山、吴山、钓鱼台、张载文化园等景区创建,实现全市县区4A级以上景区全覆盖,建设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
(八)深化产业融合
推动文化与科技、研学、美食、传统产业有机融合,加快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扶持以创意设计、传媒影视、动漫游戏、工艺美术品等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完善文化产品物联网体系,建设文化产品交易中心。积极与西部城市建立“演艺联盟”,鼓励商业综合体、文化街区、园区引进演艺项目。制订千亿级文化旅游产业实施意见和促进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抓好石鼓文化城、张载文化园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建成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化园区(基地)20个以上,发展20个以上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文化企业、50个以上骨干文化企业。
(九)深化对外交流
实施城市形象整体建构与传播工程,扩大宝鸡城市形象标识和“看中国·来宝鸡”城市全域推广语影响力。以“游宝鸡、赏山水、知古今、品美食”为主题,精心打造“中华文明溯源之旅、秦岭渭水体验之旅、张载关学研学之旅、红色基因传承之旅”等精品文化旅游线路。深化与国内外,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合作,积极申办国际和全国体育赛事、文化交流、会议会展活动,全方位提升宝鸡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地位和国际化形象。
(十)深化区域合作
以炎帝文化为依托,连接伏羲文化、黄帝文化等,共建“华夏文明探源之旅”。充分发挥宝鸡“青铜器之乡”资源优势,加强与上海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四川三星堆、江西新干、河南安阳、洛阳、三门峡等地青铜文化的研讨交流,共建“礼乐文明寻根之旅”。发挥西周甲骨文、青铜铭文、石鼓文、九成宫《醴泉铭碑》等古代书法经典作用,加强与山东临沂、江苏徐州、河南开封、浙江绍兴等“中国书法名城”的交流互动,共同推动“书法艺术体验之旅”建设。以弘扬“黄河文化”为目标,深化与定西、天水及省内沿渭河城市的合作交流,主动融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带和生态长廊建设,共建渭河文化旅游联盟。
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建设,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并积极争取纳入中省规划和项目计划。成立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县区和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宣传部,具体负责工作协调和任务落实,各相关职能部门在政策衔接、组织实施、督查落实等方面协同推进。
(二)政策保障
完善公共财政文化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用好市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担保基金和专项扶持资金,结合市级财政情况逐年增加。健全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文化融资支持力度,开展文化企业融资上市辅导培训,成功上市的企业按照有关政策给予奖励。
(三)队伍建设
组织、人社部门要制订文化人才中长期培养和发展规划,加大对投资运营、企业管理、大数据发展、网络信息服务、文旅融合等方面复合型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培养引进。完善文化人才创业创新、评价激励等政策体系,在职称评定、编制保障、进修培训等方面给予倾斜。每年评选一批文艺精品,按照相关规定要求,表彰奖励一批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化企业和领军人物,营造全社会支持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