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薇邵菲菲
六十年,励精图治,薪火相传;六十年,风雨兼程,创新求变。
六十年,于时间不过是白驹过隙,于陕西凌
云电器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凌云集团)却是沧海桑田。从电子管信标机的诞生到数字化设备的运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脱胎换骨,从单一军品到系列民品的拓展……一路走来,锐意进取、务实担当的凌云人在求生存、求发展、求强的道路上接力前行。
他们精心布局产业,大力开拓市场,勇于创新,全力培养人才,一个以军品为核心,三大民品(消防车、蓄电池、汽车电子)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集团,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在陈仓大地熠熠生辉。
凌云集团一路走来经历了哪些风雨?他们是如何乘风破浪发展壮大的?凌云集团将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建厂六十周年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进凌云集团,倾听它的成长故事,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保军转民拓市场
1960年2月,一群来自吉林、四川、上海等地的有志之士集结在一起,他们喊着“奋战渭河滩,埋在姜城堡”的豪言壮语,在九龙泉畔打下第一根桩基,拉开了凌云集团(原国营第七六五厂)建设序幕。
河滩里坑坑洼洼、杂草丛生,不远处还有十多处荒坟野冢……眼前一切,并未让建设者们退缩,他们铆足了劲,一边披星戴月加快建设,一边想方设法解决钢材、水泥、木材供应紧张等难题。就这样,他们在渭河滩搭起了第一座基建工棚。
经过创业者们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战,短短两年时间,工厂基础建设初具规模。然而好事多磨,由于当时自然灾害频发、国内经济遭遇困难等种种原因,整个工程面临下马的困境。
“我们已骑在马背上,只能走,不能停,中途下马不仅损失惨重,工厂因此也有可能‘夭折’!”时任厂长刘华亭、党委书记杨立荣以绝不言弃、敢闯敢拼的干劲带领广大干部职工迎难而上。在老一辈创业者的坚持下,随着国家经济的好转,1964年凌云的工程建设得到恢复。经过一年多的收尾续建,1965年10月,凌云集团终于建成投用。
他们按照“边基建,边研制,边生产”的“三边方针”,在厂房和试验设备尚未建成、设备和仪器未到货或不配套的情况下,因陋就简,创造条件,把原铁道兵的营房、食堂、厕所、水房等改建为冲压、钣金、机械加工及零部件安装、产品调试等临时生产试制车间。
在那个资金紧张、物资供应困难、技术力量薄弱的困难年代,广大干部职工艰苦奋斗、排除万难,完成了信标、航向、下滑接收机研制,填补了国内飞行仪表着陆系统的空白。他们先后承担了几十项国家重点军工产品的研发、生产任务,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无线电罗盘等多项导航产品,涵盖海、陆、空多个领域。至此,凌云集团成为新中国军事电子工业中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转变,国家提出了“军民结合、保军转民”的政策,大幅度压缩资金投入,凌云集团和其他军工企业一样,效益下滑严重。单纯地生产军品既不能养家糊口,又无法满足企业自身长远发展。为此,凌云集团踏上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征程,开启了保军转民的艰难探索,成为我国最早一批下海的军工企业。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存发展了20余年的凌云集团,缺乏在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下寻找商机的本领,缺乏精准的市场定位和技术优势,致使他们在民品市场开发上,走了不少弯路。
绞肉机、电子琴、电子玩具、牛胃取铁器、警报器、电子调谐器、彩色电视差转机、机顶盒……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凌云集团先后开发了十余种民品,但绝大多数产品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只有个别产品以顽强的生命力存活了下来。
市场经济的残酷无情,让凌云人痛定思痛。大家一致认为:模仿照搬的老路走不通,没有科技含量和技术优势的产品在市场上难以立足。
为了能在民用市场中站稳脚跟,凌云集团经过充分、细致的市场调研后,于1985年在深圳特区筹建“窗口企业”——宝凌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研制生产汽车音响产品;1986年,从日本松下公司引进彩色电视机用电子调谐器生产线,成立了陕西凌华电子有限公司;1993年,从奥地利引进了西北首条铅酸蓄电池生产线和全套设备,成立陕西凌云蓄电池有限公司;2008年,完成了对陕西银河消防科技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原宝鸡消防器材总厂)的股权收购。至此,以军品为核心,三大民品(消防车、蓄电池、汽车电子)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
进入新世纪,凌云人审时度势,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他们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发扬“求真务实、不懈奋斗”的企业精神,开启了凌云集团求强发展的新阶段。据了解,截至目前,除军品业务外,凌云集团旗下拥有10个控股子公司、3个分公司,企业的主要民品有铅酸蓄电池、光伏储能蓄电池、特种消防车辆、汽车视听电子等众多民用产品,部分产品还远销欧美、亚非等国家。他们还加大军用产品的研发力度,充分利用自身在无线电导航领域的科研和技术优势、不断拓展产品领域,形成了无线电导航、卫星导航等六大研
发领域,产业链越来越长。
创新求变振翅飞
在顺势而为中,不断创新求变,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永续发展的保障。
“今天的凌云之所以能在行业内脱颖而出,产值规模进一步扩大,资本效率有效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这一切都源于我们60年来心无旁骛地创新求变。”凌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中健一语道破了这一秘诀。
创新求变是凌云集团的奋斗精神之一。企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创新求变贯穿在生产、经营、管理、改革的全过程。特别是近10年来,他们积极实施“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发展”的战略方针,加大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推动了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去年年底,凌云集团产品销售额突破23亿元,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其中,陕西银河消防科技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河消防)就是民品领域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典范。
银河消防前身是宝鸡消防器材总厂。2008年由凌云集团整体收购后,进行了搬迁扩建,他们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购买设备、新品研发和科技创新领域。通过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措施,加大新品研发力度。截至目前,他们研发生产了灭火、举高、专勤、保障等四大类、18个系列、110多个品种的消防装备。其中,研发生产的全地形抢险救援消防车,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荣获2019年北京国际消防装备展览会创新产品奖。
为了应对城市内涝导致的救援车辆通行困难、救援力量无法深入等问题,2019年初,银河消防成立以技术部部长为组长的设计小组,从事全地形抢险救援消防车的设计研发工作。在研发过程中,他们发现,越野车底盘车厢空间狭小、器材和无人机排布、装载困难,刚刚起步的研发项目因此陷入僵局。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研发团队深入国内一线消防救援队和各个消防展会虚心学习,他们加班加点,反复计算技术参数、修改技术方案,通过连续一个月的攻坚克难,最终,他们将无人机采用滑顶起飞结构布置,其他器材采用各种外伸折叠结构,大大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凌云集团在加大民品生产研发力度的同时,始终把军品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他们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持续加大,近10年累计投入11亿元用于军品的研发生产。同时,公司还成立了两个产品研究所、一个工艺研究所,致力于产品研发和工艺研究。企业按照“生产一代、研发一代、预埋一代”的思路,每年制定科研计划,分层次推进。制定、完善各项激励制度,在公司内部形成鼓励创新创造的浓厚氛围。为时刻保持对高新技术的充分接触和跟踪,他们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还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极大增强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凌云集团十分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申请,近10年,他们共获知识产权保护专利150余项。
凌云集团虽然是一个有着60年发展历史的老牌企业,但却有着超前的管理理念。企业始终坚持提升管理、提质增效,他们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管理制度,持续优化管理流程,强化考核激励的有效性,建立了科学、系统、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和经济责任制考核体系,对经营实体按照“统一管理、监督管理、自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优化公司运作,促进企业经营质量不断提升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推行制度化管理理念,是凌云集团的一大特色。依法治厂必须用制度管人。因此,他们制定了6个基本管理制度,专项管理制度9类141个。截至目前,全厂仅制定的一级制度就多达280余项。这些制度每两三年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修订、完善和更新,确保制度适宜和有效,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制度保障。
蓄势待发逐梦行
经过60年的发展与沉淀,凌云集团已完成了产品、技术和人才的积累,企业整体实力大大增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一轮的市场竞争,凌云人将蓄势待发,逐梦前行。
“十四五”期间,凌云集团将继续坚持以军品为核心,以三大民品为支撑的战略定位不动摇,秉承做强军品、做优民品的产业定位,沿着现有产业链上下延伸、左右拓展,在产业深度上做文章。他们将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力度,在巩固传统无线电导航核心地位和消防车、蓄电池、汽车电子产业的基础上,朝着卫星导航、汽车物联网、无人驾驶、智能消防、智能救援、绿色电池等领域拓展延伸。他们将继续坚持提升管理、提质增效,强化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不断改进、完善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强化考核激励,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百年凌云梦,一朝梦圆时。未来,凌云人将继续秉承“军工报国”理念,在求强发展、永续发展的征程上逐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