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西秦视点
第05版:文学周刊
第06版:文学周刊
第07版:文学周刊
第08版:本市新闻
标题导航
|
《幸福论》
《共产党员的力量》
《初心》
新时代文学的新内涵
一张珍贵的照片
唯有书香能致远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一张珍贵的照片
◎王刚
我的相册里珍藏着一张照片,它记录了这样的画面:一位胸前佩戴数枚奖章的老战士,头发已花白,他手中紧握着一本书,认真地向身旁的士兵讲解着,年轻的战士听得聚精会神,那本书的名字叫《我是一个兵》。
五年前的盛夏时节,我接到了宣传抗战胜利70周年的采访任务。一回到办公室,我就开始策划、准备,最终确定了以抗战老战士魏保德为拍摄主人公。魏保德16岁就参加了新四军,17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之后,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场上,立下了不少战功。
第二天下午,我们采访组一行7人驱车赶到省军区宝鸡干休所拜访魏老。当时已87岁高龄的魏老满头银发,虽然身体瘦削,但精气神很好。为了配合拍摄,他不仅从老木箱里取出一件旧的老式军衣,还取出了一枚枚军功章别在了衣服上。
在采访中,魏老得知我国将在9月3日举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的消息,他激动地唱起那支穿越硝烟战火的军歌,他的歌声豪迈高亢,字字句句都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那天的采访持续了近三个小时,拍摄了闪光的荣誉、聆听战斗故事、播撒红色因子等9组照片,文章开头提及的照片就是其中的一张。
采访即将结束时,我们在魏老居住的院子里围坐一圈合影留念,魏老兴致勃勃地为我们写下“今天最好,明天会更好”的寄语,他一遍遍地叮嘱着我们:“请将过去的战斗故事讲述给更多人听,让年轻人真实地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为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所进行的浴血奋战的历史,让更多的人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今天这样一个好时代,更应该记住当年牺牲的战友们,没有他们,就没有幸福的今天!”次日下午5时,我把拍摄的所有照片冲扩出来,专程送到了魏老家里。从魏老家回来后的那晚,我又跟随部队赶往另一处进行采访。
前不久,我偶然得知魏老已离世的消息,老人家在去世前,将自己多年积攒的10万元离休费捐赠给了岐山县特殊教育学校、渭滨区相家庄中学和范家庄小学,可谓一生为革命抛洒热血,为家国鞠躬尽瘁。倏然间,我心悸阵阵,脑海里翻腾起五年前采访魏老的情景,眼窝里噙满了泪水。我再次翻开五年前的采访本,一字一句地读着当时的记录,自1982年离休后,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魏老,忍着白内障眼疾和七级伤残的病痛折磨,靠五倍放大镜收集整理抗战资料,回忆亲历的战斗故事,他用握过枪的大手,先后写出了《晚枫》《我是一个兵》《淡淡的硝烟》和《红叶诗文选》四本红色革命教育书籍,被驻地21家单位聘为德育辅导员。他做过260多场革命传统教育报告,还赠书3000余册。他倾力播撒红色因子,宣讲德育新风,续写了一位老战士的“新长征”。
岁月荏苒,英魂远去。这张珍贵的照片定格了红色革命精神的传承与接力,而在魏老的一本本著作里,激荡着革命岁月的隆隆炮声和战火烽烟,记载着革命先辈无私无畏的牺牲和奉献,尤其是那本《我是一个兵》,激励着一颗颗赤诚初心,传承着跨越时空的红色革命精神,闪烁着永恒的精神光华!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