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扶贫铁军尽锐出战拔穷根
  (上接第一版)下沉一线真情访,与困难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会诊把脉,收集民情民意,了解贫困群众的脱贫愿望;扑下身子真心议,协商发展产业门路,商讨致富路径,树立脱贫自信心,在增强“造血功能”上出实招;脚踏实地锤炼担当作为硬作风,走出数字脱贫的怪圈,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思路决定出路。区上在推行“学访议改”工作法中,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实行区级领导联系镇和扶贫重点村、区级部门联村帮扶、机关干部结对到户的工作机制,把“四支队伍”拧成一股力量,干部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每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形成全覆盖、菜单式、常态化的帮扶工作体系。全区扶贫干部把扶贫责任扛在肩上、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以攻城拔寨的勇气向贫困宣战。
  去年5月,市委办二级调研员黄同合受党组织委派,担任渭滨区高家镇枣园村驻村第一书记后,沉下心、扑下身扎根山区,对照党的扶贫政策学,走进贫困户家中访,与困难群众一起议,查找自身问题改,解决了群众吃水难、行路难、如厕难,并带领群众发展100亩黑柴胡、45亩冬枣等产业,结束了“枣园”无枣的历史。
  如今,在渭滨区,高家镇花椒园、刘家槽樱桃园、李家槽玫瑰牡丹园、上川食用菌、胡家山赤松茸等特色产业,已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示范产业。
  锤炼硬作风练就真本事
  渭滨区区长刘方斌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只有让扶贫干部锤炼硬作风,练就真本事,变本领恐慌为本领高强,才能事半功倍,闯出扶贫新路径。
  为了锻造一支扶贫“铁军”,区上针对个别扶贫干部政策不熟、思路不清、方法不当等问题,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采取集中培训与异地考察、课堂培训与现场观摩、专家讲授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同时,开设渭滨扶贫大讲坛、区级部门微讲堂等,让扶贫干部宣讲脱贫攻坚一线的感人事迹。
  浇水浇到根子上,扶贫扶到点子上。上川村地处秦岭北麓深山区,没有主导产业。区教体局干部赵学辉受党组织重托,担任上川村驻村第一书记。他五年如一日,争资金、跑项目,改荒滩、建农田,从大棚食用菌抓起,逐步建立起食用玫瑰、大田蔬菜等田园综合体,成立村集体股份合作社,使村民年人均收入由不足8000元增加到1.2万元,硬是把一个贫困村拉到了富裕村的发展轨道上。
  甘庙村位于大山深处,区民政局副局长马新华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一干就是五年。为了治穷病、摘穷帽、断穷根,他向生态资源找出路、要效益,组织带领村民栽植花椒3000亩,并在花椒园套种连翘、丹参等中药材。同时,实施花椒深加工项目,依托电商服务站,将花椒销往全国各地。去年,甘庙村实现花椒总产值2000多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48万元,村集体经济积累6.5万元,不少群众得以脱贫致富。
  用好“指挥棒”拧紧“螺丝帽”
  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渭滨区用好考核“指挥棒”,拧紧“螺丝帽”,压实“责任链”,建立完善扶贫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制度保障。
  评估督查常态化。为了加强日常管理,区委组织部牵头,稳步推进“学访议改”工作法,严格扶贫干部帮扶成效评估,区镇每周对涉贫村、驻村帮扶干部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将结果上报区扶贫办,两周通报一次,每月一评判,年终一考核。
  考核奖惩精细化。出台《渭滨区脱贫攻坚帮扶干部考核奖惩办法》,落实“四支队伍”工作经费、生活补助和交通补贴,每年为每名驻村扶贫干部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安排一次体检。近年来,49名务实担当、实绩突出的扶贫干部被提拔重用,交流到重要岗位任职。先后对216名优秀帮扶干部每人表彰奖励5000元;对工作一般的20名干部由区纪委进行了诫勉谈话,按比例扣发绩效工资;对工作不力的6名扶贫干部调整召回,予以问责。
  渭滨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湛林说:“我们推行这一工作法,就是让这支扶贫‘铁军’驰而不息铸魂补钙、加力奋进,如期实现庄严承诺,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奋斗创造幸福,实干成就梦想。渭滨区推行“学访议改”工作法,让干部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经风雨、见世面、受历练、长才干。这支本领高强、尽锐出战的扶贫“铁军”,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团结带领群众,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奋力迈进。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