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桥村村景 王惟一 患者送给王惟一的锦旗 王惟一(右二)在上世纪30年代给病人做截肢手术的照片 土桥村人夏收忙 季节是最“真实”的魔术师,就在20天前,田野里还是绿浪滚滚,倏忽间已是一片金黄。麦穗因日渐饱满而不再挺直它的腰杆,因成熟而面临收获。麦子比谁都明白它的使命行将终结,所以它努力配合着农人站好最后一班岗。5月26日,川道里的陈仓区小康村——东关街道土桥村,夏收的气息就像新鲜的露水,从白云的罅隙间释放,凝结在垄边、村道和屋舍。村子戏台前的广场上,有的农人已早早打下了第一垄麦子开始晾晒了。
在夏收的日子里,记者走进土桥村,寻访西虢名医王惟一的生活足迹。创办宝鸡县首家西医医院
“我父亲青年、中年时期一直在虢镇街道居住,晚年落户土桥村。他曾经长年居住的那口小土窑,是生产队原来喂牲口的地方。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宝鸡阴雨连绵,全家人搭棚子避震,父亲坚决不住棚子,要把防震棚让给其他没有搭建棚子的村民住。”
今年78岁的王天怀老人是王惟一的长子,他说父亲独自在那口窑里住了十几年,直到1984年父亲去世时,家里的新房子才刚刚盖好,但父亲终究没能享受上,这给他留下了终身遗憾。
“父亲是25岁时开始学医的,后来创办了宝鸡县最早的西医医院……”王天怀向记者讲述起他父亲王惟一的行医事迹。
据他讲,王惟一原籍是凤翔县下郭店村,1919年学医于西安韩旬久医院,期满后在西安广仁医院从医。1927年,王惟一在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裹伤所任上尉军医长。1931年转业后在宝鸡县虢镇东街定居,创办起宝鸡县最早的一家西医医院——惟一医院。
1932年,宝鸡县境霍乱病流行。王惟一与强和亭医师等人立即成立防疫处,培训医护人员20余人,分赴各地开展防治。此间,他挖掘古方《时疫丹》《雷击散》,研制出祛疫成药,在虢镇城内定点赈发,并带领防疫人员到疫情严重地区宣传卫生防疫知识,注射霍乱疫苗,辅以针灸、刮脊等疗法,奋战50多天,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此后,王惟一又以马钱子、枳壳为原料,研制出“戒烟丸”,免费发放给吸食鸦片的烟民。此药除用于戒烟外,还有多种疗效。虢镇火车站石某患坐骨神经痛,服“戒烟丸”后不日病愈。
宝鸡县最早实施截肢手术
“父亲活了90岁,行医一辈子,他是个特别好学好钻研的人。”王天怀说。据《宝鸡县志》记载:王惟一医术独到,深得群众信任。他采用黄连素针剂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又以灯芯燃火在患者背部穴位烧灼治疗转筋霍乱等病症,疗效均显著。他善于钻研医术,在上世纪30年代,曾为一名叫赵义娃的患者做上膊骨切断手术,开创了虢镇医疗界做截肢术的首个案例。这次手术的场景被拍照留存,保存至今,成为王惟一早年行医生涯的见证。
另有一外地马戏班班主叫刘凤朝,人称“一撮毛”,头部生一如拳头大的肿瘤,诸医无策,视为绝症,王惟一为他施行外科割除手术。手术成功后,刘凤朝即从病床上翻筋斗下地,向王大夫跪拜于地,连称“神医”。后来,刘凤朝率马戏班前往惟一医院门前义演三日,以示酬谢。
把病人当作亲人对待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惟一在虢镇成立难民收容所收治难民,他被推举为所长。1948年冬,县游击队队员杨三祥在战斗中负伤,肋骨和肝脏伤势严重,组织暗中送至惟一医院治疗,不期即愈。因为此事,王惟一被敌特捕去,刑讯中被打断了两根肋骨,回家后自己敷药治疗好久才恢复。王天怀记得解放后有记者还采访过杨三祥,杨三祥说:“王大夫给我看病态度很和蔼,是一位怀有仁心的好医生。”
新中国成立后,王惟一受命组建县卫生院。他增设医疗网点,为解决群众就医难,做了大量工作。1953年至1958年间,他每年夏秋大忙之际,均亲率医疗组赴农村巡回医疗,骑着毛驴往返乡间送药送诊,颇受群众欢迎。1961年,他倡议筹办起宝鸡县中医学校(今宝鸡市中医学校前身),除向学员义务授课外,并捐献药品及器械作教学实习用。
1965年,王惟一一家从虢镇街道落户土桥村,那时他已经进入古稀之年。那十几年是他人生中最为艰难的时期,也是他内心最为坚强的时候。他常常对子女们说:不要怕困难,要好好学习,社会一直在发展……
“父亲86岁时还给人看病,还收到过西秦村患者送来的‘救死扶伤’锦旗。他终年忙碌,对病人特别好。我记得他收治的有个叫‘刘老长’的难民,在惟一医院一住好几年。凡是远道来的病人,哪怕不是饭点,他也叫家人给做饭吃。家人不解,问他,他说:‘赶着来看病,又是远道而来,肚子能不饥吗?’”
王天怀感慨地说:“在父亲眼里,病人和医生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医患关系,他是把病人当作亲人对待。父亲正是‘医者仁心’的一面镜子,让子孙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