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求知的途径
◎杨闻宇

  杨闻宇:西安人,著名军旅作家。1969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有百余篇散文作品被各类文库、大系、选本收录,其散文被誉为中国当代雄性散文精品。
  人的智慧,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智力有强弱之分,一个人倘要克服弱智,前提是将良知放在诱惑之先,将道德置于功利之上。
  培养智慧的途径,大抵如下:
  求知,首先得力于把生活交给思考,善于从他人的起落沉浮、坎坷得失里取得借鉴。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一生主要是在街头、广场、商场、运动场度过的,向人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从中获取启迪和教益。经验二字,在这里至关重要。“人生难得一知己”,“人无妄交,财无妄取”,“人怕出名猪怕壮”,这类浅显明了、众所周知的认知和体悟,总是在亲身经历之后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倘未身历,则难以理解。
  即便身历,这里也隐伏着难以逾越的时序安排。许多耳熟能详的经验,具体到个人,若还不进入特定的年龄段,外人无论怎么教诲、传授,听者愦愦,心底终究是有些不惑。例如“知足常乐”“难得糊涂”“可怜天下父母心”“健康是人生最大的本钱”之类的老生常谈,唯有经历了风雨的成人或者老人,才能解其真谛。
  许多常识型的智慧,对于个人,倘未进入特定的空间,就很难得到启发而憬悟。我也遇见过心烦意乱的难缠事,一时调整不过来,恰在这时,因病需住院治疗。在医院里,有人愁眉苦脸,形容憔悴;有人头破血流,痛苦呻吟;有人生离死别,肝肠寸断……联系到自己,没有这样的横祸,家人也都顺遂,自己遇到的这点糟心事,和眼前的所见相比,算什么呢?倘若不来到医院,任凭朋友苦苦规劝、开导,在我是很难解脱的,也就是说,人生有些感知,正如日常用语里的“冷知衣暖,饿知饭香”一样,只有进入特定的场合才能领悟。否则,脑袋终于像是一颗榆木疙瘩。
  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除生活里的时序、空间认知之外,更值得注重的,应是书本。书本里潜伏的智慧是前人长期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读书,正是向先辈取经之重要途径。
  读书人多了,而能取得真经的注定是少数。学习是智慧之灯,学有悟,悟而生慧。悟,是在长期娴静地学习中反复揣摩、不断内省而渐渐形成的结果。字面上常常看到顿悟二字,这个“顿”字,是忽然、立刻的意思,笔者理解,“顿”字更是登攀智慧之塔时一步一个台阶的隐喻——锲而不舍,坚持多读书、读好书,上得一连串的台阶,才能取得智慧的真经。
  我的朋友里,有的读书时顿悟过三两次,便沾沾自喜,浅尝辄止,疏远了书册。可惜,其识见与大智慧之间,距离尚远。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