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本期发布:
太公庙村:
苹果的故事
本报记者巨侃
    梁崇宇碑

    太公庙村的大棚蔬菜

  
  4月28日,很好的天气。记者走进陈仓区东关街道太公庙村,跟随两位老者去看一块碑。
  谷雨过后、立夏前夕的麦子长势喜人,长长的白色蔬菜大棚一畦又一畦,在绿色的田野里伸展。来到距村北三五里的周原下,越过水渠有一片蔓草地,两位老者驻足,深情道:“爸,我们来‘看’你了。”随着90岁的老者梁积省一声呼唤,一座两米多高的碑阙映入眼帘,阙眉上书“泽惠长存知识立业泽桑梓文化兴家惠子孙”,碑上题“宝鸡县苹果之父、县四届政协委员先父讳梁崇宇之墓”“公元一九八八年二月恭立”字样。“我父亲上世纪70年代初就辞世了。”静默肃立之后,梁积省老人回忆起他的父亲——宝鸡县苹果的引进者梁崇宇先生的事迹。
  宝鸡县最早嫁接苹果的人
  现在的年轻人怕是不知道,苹果在几十年前还是比较稀罕的水果。宝鸡县(今陈仓区)的桃、杏栽植,始于汉代;秦代有柿子栽植,如今天王镇伐鱼河岸火罐柿子皮薄、色红、味甜,驰名西府;核桃栽植约始于南北朝。1939年,当时的新街乡官村、菜园一带核桃栽植面积已达7万多公顷;据《宝鸡县志》记载,苹果栽植始于1936年。到1974年,全县苹果栽植面积194473亩,年产果1229吨。1987年,总产量达到了5691吨。现今陈仓区不管是山区还是丘陵地带,大都有苹果园的分布。苹果早已成为百姓餐桌上的“常客”。饮水思源,是谁首次将苹果引进宝鸡县的?是杨家沟乡太公庙村人梁崇宇!
  梁崇宇1908年生,1930年考入陕西省立高级中学。他的同学、原宝鸡县政协常委杨参政生前曾谈起:梁崇宇学习成绩好,每回考试都是班里的前三名。梁家颇有家业,1932年,梁崇宇的父亲病卒,兄长早已分居,家业无人支撑,梁崇宇随即辍学回乡;回家后一面在磻溪宫、惠家湾、福庆寺等小学任教,一面整治他家荒芜的13亩桃园。桃园过去因无专人管理,加之难御虫害、鸟雀啄食,一无所获。这时他砍去桃树,育上了“白果树”,做好嫁接苹果的准备。1936年,白果树长成幼树,他从西北农学院取得苹果枝接穗,初次嫁接,成活了50余株。当时的品种有柳玉、红玉、国光、味精等。至此,苹果得以在宝鸡县的土地上“安家落户”。1943年,第一批果树成功挂果,梁崇宇便弃教专事果园了。以后果园又逐年扩大,到1953年发展到170余株,增添了大元帅、五月鲜等十余个品种,产量达到两万余斤。
  务苹果的人家,应该天天有苹果吃吧?其实不然!
  梁崇宇有三子二女,梁积省居长,从小跟着父亲在果园劳动。梁积省说那时候苹果是个稀罕物,产量有限,价值高,吃不起,他们姊妹常捡地上落下的苹果吃。梁崇宇的小侄子梁天让年龄最小,但他还记得伯父早期培育的几个苹果品种中,“柳玉”糖分最集中,切开果实,那果瓤里面都是糖疙瘩,味道老甜了。
  苹果专家的“育果经”
  苹果树的栽植、培育和挂果,绝非在地里种上幼苗、浇水那么简单,梁崇宇作务果园,从耕耘、施肥、灌溉到嫁接、整枝、疏果、防治病虫害、收摘、储藏等全部栽培技术,都是从西北农学院学来的。他按照科学方法管理,并在实践中努力创新。太公庙村已故乡村教师何俭,曾把梁崇宇22年的园艺经验概括为“严”“细”“勤”三字。
  何俭与他家邻近,从与其三子梁积耀交谈中了解到,梁崇宇怕病虫潜伏越冬,每到霜降后,率领他们兄妹四人冒着瑟瑟寒风捡拾园中未扫净的落叶,手指冻得不能屈伸,仍不停止,直到全园没有一片落叶才罢休。梁崇宇还常常一边捡一边给孩子们讲“水浒”“薛仁贵征东”等故事,虽然冷,孩子们仍欣然坚持到底。除将落叶用作家庭燃料外,到惊蛰之前,若有存留,必付之一炬;对果皮、烂果全部深埋,不许随便丢弃;高处尽量利用梯凳作务,万一爬树,只可着袜,不可穿鞋;如果树皮破损一点,必须进行消毒,并作保护处理。由于“严”,在他经营的22年里,果树未发生过大病虫害。有毒农药仅用过少量“DDT”和“六六六”。
  梁崇宇作务果树极为精细,当幼果像纽扣大时,疏第一次果,一束留两个;如核桃大时,疏第二次果,一束只留一个;长至鸡蛋大时,除去把柄周围的败叶;苹果挂色时,掐去遮盖的叶子;光照太多时,又套上一个厚纸袋。
  一次他笑着对子女说:“任你们随便摘一只苹果,我一端详,就知道是哪棵树哪个枝上的。”三子不信,曾好奇地几次这样试验,回回契合。其记忆力之强,实在令人钦佩!群众把他务果树的精细程度,形象地比作“给果树寻虱”。
  梁先生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平时他不走亲戚、不看戏,将全部心血倾注到园艺事业中去。由于多年作务果树,养成头向上仰视的习惯。直到晚年,其仰视姿势仍改不过来。他在作务果树中,既重视学习“西农”的经验,又不断潜心钻研。比如,在改善苹果大年、小年产量差异方面,他利用果园土层厚、灌溉便利这些有利条件,培养地力;严格控制挂果树龄和挂果数量,培养树力。他有个挂果“三原则”:少年树不足七年不使其挂果;青年树树冠不达标不准挂足果;壮年树不使其挂狂果。果树开花期,延请蜂农在园内放养蜂群。这些措施,使果园苹果大小年产量多年来相差无几。
  由于梁崇宇作
  务严、细、勤,懂科学管理,换来的是果实累累。据说最大的一株“味精”果树,树身粗如桶,能挂几百斤果。果子个儿大、色泽鲜、果实脆、味道甜。1956年,在宝鸡市苹果质量评比中,名列第一。梁崇宇成为方圆有名的苹果专家。
  园艺事业启迪后来者
  1956年,梁崇宇经营的二十多亩果园入了农业社,梁崇宇担任技术指导。1958年,梁先生因从高凳跌伤,改行从医,离开了他心爱的果园,于1971年辞世。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太公庙大队因有苹果园,年收入两三万元,大队拥有一辆日本丰田客货两用车、两台“东方红”大型拖拉机,这在当年全省乃至西北地区都是最富有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经
  济活跃,蔬菜需求量剧增,特别是蔬菜价格放开后,极大激发了农民种菜积极性。太公庙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仅自流泉水就有好几眼,水源特别充足,具有发展蔬菜产业的优越条件。上世纪80年代,从杨凌西北农学院毕业返乡的知识青年李志超,将梁崇宇育果经验发扬光大,他运用现代园艺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嫁接育种,在太公庙村种西瓜、种蔬菜,影响带动了一片人。从此,太公庙村的蔬菜种植业又迅猛发展起来。
  据太公庙村支书张明科介绍,2002年修高速公路时,因村民搬迁盖房,果园被拆掉,现在果园的位置已变成居民区。“能人效应”是振兴乡村经济的“开山斧”。梁崇宇缔造的苹果园虽然不在了,但梁崇宇留下的农艺精神至今影响着太公庙人。近年来,村里无公害蔬菜产业种植户达到600多户,蔬菜产业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76%。“春提早”和“秋延迟”已成为太公庙种植特色,产品销往西安、兰州、平凉、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了以太公庙为中心,辐射带动邻近六个村,发展设施蔬菜7000多亩的大规模无公害蔬菜产地。
  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之际,太公庙村挖掘梁崇宇的园艺事迹,发扬唯科学是举、实业自强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不无启迪激励之作用。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