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专题
第03版:应急管理专刊
第04版:文化周刊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广而告之
第08版:综合
标题导航
|
慧语壮行色
奋斗的人生更精彩
扶风贤山游记探微
七星河名称的由来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扶风贤山游记探微
汪玉堂
扶风“贤山游记”刻在一块高158厘米、宽77厘米、厚27厘米的石碑上,现存扶风县午井镇南官村,系明代利用北朝造像碑磨刻而来。此地并没有贤山,之所以称“贤山”,主要取贤人聚集之寓意。
“贤山游记”记述明代嘉靖癸巳年(1533年),祖籍山西的杨博在长安县担任知县满三年并经过考核之后,因他的父亲杨瞻此时正在扶风做知县,所以来到扶风省亲。曾经担任过监察御史的扶风人王纶正好赋闲在家,他过去拜访杨博、杨瞻,并介绍说:在扶风县城南面,那里的风景幽静雅致,是个游览休闲的好去处。于是在五月十六日,杨瞻就邀请了汪东溪、石钝斋、萧世卿、王元凤等几位先生和杨博一起过去看,等他们快到时,王纶已经先到那里了。和大家见礼寒暄已罢,他们见这里西面一个幽深的山洞,也不知道开凿于什么时候,大家进入这个洞走一段路程,然后再折向南,由此转入另外一个山洞。山洞里面向下可以看见一座桥,桥上面建有一座房子,他们围坐在那座房子里,天南海北地闲聊,真的是曲径通幽别有洞天,一阵微风吹过来凉爽无比。
这个山洞作为一处引人入胜的景点,还和王纶有一定渊源呢。以前一个孙姓扶风知县曾经想毁掉这个山洞,后来因为王纶出面劝阻,才得以保存下来。从想要毁掉和保存这个景致的态度上,也就知道了两个人不同的爱好和兴趣。
从下面的桥上向西再走就出了这个曲折的山洞,那里地势高耸,大家站在巍巍山冈上极目向南望,南山耸立,渭河像一条细细的带子蜿蜒向东流淌,夏季的田野郁郁葱葱,如同方格的棋盘。看着这样的美景,杨瞻于是举起酒杯对众人提议说,今年的庄稼长势良好,丰收在望,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大家也都说今年扶风风调雨顺,百姓丰衣足食,是县令杨瞻的德政所致。杨博说:“这次游览,也应该关心民间老百姓的疾苦,了解他们生活的困难,哪能只是走马观花地玩呢?”
傍晚时分,有人希望杨博能够把当天的事情记下来,以流传后世。杨博说:“我该记些什么呢?这里以前根本没有贤山这个山名,就是在县志里也考究不出历史人物故事来。但是我听说从这里向南距眉县横渠才仅仅十二里,谁能说这不是有人因为敬仰张载先生的学问和品德才这样叫的呢?”
回去后,第二天杨博便把这个游记写好了,并使人刻在石碑上,目的就是为了让后人知道,杨博来此游览是因为张载这个杰出的先哲。
这篇文章看似一篇描述风景的游记,实则重点突出杨博关心民生、体察民情和敬仰先贤的君子之风。细细品读,杨博与父亲杨瞻来此地,是扶风籍曾经担任监察御史的王纶邀请的,王纶在职时宅心仁厚、忠诚耿直、不畏权贵,被人美称“真御史”“黑面王”“扫地王”,即使他赋闲在家时,也有灾年舍粥救济百姓的义举,可以看出他悯怀天下的慈悲心肠。所以邀请来扶风省亲的杨博来此游览,应该是别有一番用意的,可能就是想以大贤张载的事迹,提醒考核合格马上要调任别处的杨博多关注民生,多施恩惠于民,可谓用心良苦。
杨博也的确不负众望,后历任吏部尚书、少傅兼太子太傅等职,一生为官造福民众,尤其在边境防务方面多有建功,在其四十多年宦海生涯中独善其身,青史留名。
文中的杨瞻,为明正德己卯十四年(1519年)举人,先授河南扶沟知县,转任陕西扶风知县,随后拜贵州道监察御史、大理寺评事等职,因为其子杨博身居高位而被授通议大夫、兵部左侍郎、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等职。此碑不仅记述了几百年前扶风城南周围的景色,对扶风籍官员王纶事迹也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作者系扶风县博物馆馆长)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