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架一座大爱之桥
——凤翔县“互联网+社会扶贫”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刁江岭
  4月28日,凤翔县扶贫产品展销厅在县城西区繁华地段正式挂牌运营,这是该县在实施“互联网+社会扶贫”模式中诞生的首个实体店。近年来,凤翔县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广泛汇聚社会各界的爱心力量,构筑起一座网上扶贫的大爱之桥。
  精准对接搭起信息桥
  贫困户有什么需求?爱心人士能够提供什么帮助?这些信息如何精准对接?2017年11月,凤翔县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由公益性组织——凤翔县青春驿站承接全县“互联网+社会扶贫”工作,挂出了中国社会扶贫网凤翔县管理中心的牌子。截至目前,全县1.5万贫困户全部上网注册,网站发布贫困户需求信息34545条,成功对接34007条,涉及物资及资金140余万元。
  去年5月,柳林镇会山村7岁女童周晓婷查出患有白血病,之前她的奶奶患胰腺癌去世,其家因病致贫成为贫困户;为了给周晓婷治病,家中花费了40多万元,到10月份已经  无力再给孩子治病了。扶贫人员下乡采集信息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决定把帮助周晓婷作为一个精准对接项目,在网上开展公募活动。去年10月17日中国扶贫网发出公募信息,到12月31日,筹集到101967元资金。今年1月16日,工作人员将这笔善款交付周晓婷的家长。
  今年春节期间,洛城村贫困户黎某对前来走访的扶贫人员表示,自己想要一双干活时能穿、平时也能穿的鞋,扶贫人员手把手教他在手机上填写需求信息。几天后,他就收到从江西寄来的爱心包裹,里面是一双白色旅游鞋。黎某非常开心,这正是他的心愿。
  目前,网络扶贫在凤翔县已实现全覆盖,县上一个管理中心,12个镇、160个行政村及县级各部门均安排1名信息管理员,专职负责“互联网+社会扶贫”工作,全县构建起“信息共享、需求互补”三级信息网络系统。(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网上集市筑起致富桥
  县扶贫人员在信息采集过程中发现,有很大一部分贫困户居住地相对偏僻,加之信息不灵,生产的农产品要么找不到销路,要么贱卖,出了大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于是,他们拓展了网站功能,设置了一个线上销售平台,专门向爱心人士出售经过扶贫部门认证的绿色农产品。目前,县扶贫网管理中心已与恒丰昌农业耕播专业合作社、紫柏村种植专业合作社签约,在网上销售贫困户生产的绿色农产品。
  恒丰昌农业耕播专业合作社是一家聚力产业扶贫的合作社,帮扶糜杆桥镇七家门前村、五曲湾村、谈家门前村86户贫困户发展苹果、优质小米等产业,去年底53户贫困户摘了穷帽,今年33户即将摘帽。合作社与县扶贫网管理中心协议约定,将贫困户生产的优质苹果放在网上销售,每销售一单,即向公益基金投入1元钱,一年之后根据网销情况给贫困户发放奖励资金。据合作社负责人彭亚明介绍,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在中国扶贫网销售凤翔苹果近3000公斤。
  紫柏村种植专业合作社地处横水镇,这家合作社常年带领紫柏村、西方村20多户贫困户发展苗木、药材、核桃产业。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在合作社务工等方式,去年全部脱贫摘帽。为了帮助群众销售农产品,合作社与县扶贫网管理中心签订销售协议,脱贫户家中生产的农产品经合作社、县扶贫办认证后,可以拿到网上销售。据合作社负责人王文辉介绍,去年中国扶贫网帮助脱贫户卖掉了1500多公斤核桃,巩固了脱贫成果。
  鼓劲解忧架起连心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为什么要扶志和扶智?扶贫人员发现,一部分贫困户之所以迟迟不能脱贫,是思想上出了问题。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打击,他们往往一筹莫展、一蹶不振,出现人穷志短、因贫自卑心理。令人担忧的是,一些生活在贫困家庭的孩子,受家庭影响,会出现胆小、怯懦、自闭等心理问题。为帮助贫困户疏导心理压力,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理念,县扶贫网管理中心联系社会公益组织和专业心理辅导机构,针对农村贫困少年儿童开展心理辅导、才艺培训、作业辅导、物资捐赠等活动,扶志扶智,斩断贫穷的代际传播。
  去年底,他们策划了一个“雏鹰助飞”行动,先后组织300多名贫困青少年参加拓展训练,参观县内著名景点,走进交警大队体验警营生活,开展兴趣班活动。这些贫困青少年,很多来自单亲家庭,父母常年在外,有的孩子从小就在村里生活,连镇上都没去过。孩子们很喜欢这些活动,他们开阔了眼界,增进了友谊,快乐自信的笑容重新回到了孩子们的脸上。
  在东北村小学,县扶贫网管理中心在这里试点开展贫困儿童才艺培训活动。兴趣班对有的城里娃来说是负担,但是对农村娃来说,是梦想和渴望。兴趣班招募志愿者给孩子们教授啦啦操和葫芦丝。东北村小学的胡寅林今年8岁,妈妈去世后,爸爸在安徽打工,她由姥姥、姥爷抚养,除了上学她就待在家里,不敢大声说话,平时非常胆怯。参加兴趣班3个月后,她学会了吹奏葫芦丝,不但在学校里给同学们演奏,回到家还给姥姥、姥爷表演,笑容经常挂在脸上,她变得自信开朗,家里老人说,孩子的话也多了。
  还有一个贫困家庭的男孩,因为家庭比较复杂,孩子心理出现了问题,经常会不自觉地吃手,手指附近的皮肉都被啃坏了。去年这个孩子被某空军学校看中,动员他报考飞行员。其父母担心孩子过不了心理测试关,找到扶贫人员寻求帮助。县扶贫网工作人员帮孩子联系了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经过30多次心理辅导后,孩子吃手的毛病改掉了,手上的皮肤也长好了,去年顺利通过了招飞心理测试。
  两年来,县扶贫网管理中心先后举办心理辅导讲座25场次,参与群众5000余人,其中贫困户3500余人。通过开展心理疏导、心理辅导、潜能开发、农民运动会、脱贫故事会、劳动技能线上讲座、技艺比拼等活动,改变了部分贫困户“不自信”“将就过”“等靠要”等思想,帮助他们树立了合作共赢、懂得感恩、主动作为、脱贫致富的勇气和信心。
  消费扶贫建起爱心桥
  在凤翔县城西区繁华地段,临街门面房炙手可热,但是位置最好的门面房是该县的扶贫产品展销厅,里面陈列着贫困户生产的挂面、苞谷糁、花椒、食用菌、扫帚、泥塑、布艺等产品,实体店4月28日刚开业就顾客盈门,有的爱心人士还专程开车过来购买农产品。
  柳林镇六冢村贫困户赵焕娃和王宝生因缺乏劳力导致家庭贫困,而这两家的妇女都有一双巧手,特别会做传统的凤翔布艺,因为没有销售渠道,这些布艺产品不能帮助家庭增收。扶贫人员进村入户采集信息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在扶贫产品展销厅专门留出一个柜台陈列老虎帽、老虎鞋、老虎枕头等布艺作品。扶贫人员还主动为两家贫困户出谋划策,介绍布艺作品的流行信息,购买彩色丝线,让两家妇女把布艺做成系列产品。在扶贫人员的推广介绍下,两个家庭的布艺产品展出不久,就分别增收2000元。
  凤翔县“互联网+社会扶贫”模式运行两年来,开创了互联网助力脱贫攻坚、全社会致力扶贫帮困的新局面。县扶贫网管理中心负责人周莉霖说:“这是一个蔓,上面挂了好多的瓜。”通过互联网万物互联的神奇力量,把社会各界的爱心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