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增密度机械作业 4月中旬,春和景明,西秦大地生机盎然。在我市麟游、陇县、千阳等山区县,火热的玉米春播场景随处可见。
为确保实现今年粮食“稳面积、稳产量”目标,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2020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部署要求,以合理增加玉米种植密度为抓手,大力推进玉米增密度提单产行动,提高单产、增加产量,促进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为粮食增产打牢基础。
玉米增密度空间大
玉米是我市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市玉米常年种植面积在150万亩左右,其中春玉米面积占40%以上。全年玉米总产量60万吨左右,占全年粮食总产的40%以上。我市玉米单产水平较全国平均每亩少50—60千克,植株群体数量不够、品种潜力发挥不足,是形成单产差距的重要原因。
国内外和陕西玉米高产理论研究和实践证实,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有效提高单产,是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藏粮于技”、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
杨伟是麟游县九成宫镇西坊村村民,他家种了50亩玉米,之前玉米种植密度比较保守,平均亩产约1000斤左右。经过农技专家技术指导后,他准备扩大每亩的种植密度,争取今年玉米亩产量达到1500—1600斤。这样粗略算下来,亩均增收500元左右,一年光玉米种植就能为他增收两万多元。
据统计,我市春播区玉米常年种植密度为3500—4000株,群体密度、品种潜力还很大。结合省市玉米密度试验研究,我市农业专家提出:春播区密度可提高300—500株/亩,旱薄地可提升到3800—4000株/亩,旱肥地密度可提升到4100—4300株/亩,种植青贮饲料玉米品种的密度可提升到4500—5000株/亩。
多方发力促落实
4月20日下午,麟游县九成宫镇西坊村的大田里,几台农机跑得欢实,一条条白色的塑料膜整齐地铺在地里,十分壮观。该县狮子口玉米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红林介绍,今年合作社计划种植玉米3000多亩,4月17日开始,他们组织玉米农机开始大面积种植,每亩播种5000株,比去年同期每亩增加了500株。
玉米增密度是一种新技术,有一定的种植风险,当记者问及高红林大面积推广新技术的底气何在时,他告诉记者,因为有农技专家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围绕玉米增密度提单产工作,3月23日,市农业农村部门制定印发了《宝鸡市玉米“一增三改一防”密植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市农业农村局分别于3月30日、4月17日组织开展了全市春玉米增密度提单产技术培训会和全市旱作区春玉米增密度播种现场会。在春玉米增密度播种现场会上,市农技中心组织人力、机械演示了全覆膜双垄沟和半膜覆盖栽培模式的覆膜播种一体机播种技术、人工半机械播种技术。农技专家现场讲解了技术要点,回答了参会农民的问题。据市县农技部门统计,市县召开培训会18场次,培训农民1300人次,建立春玉米密植示范点3处,示范面积1900亩。
市农机化发展中心积极行动,在麟游县召开玉米增密度提单产农机农艺座谈会,紧紧围绕玉米增产密度种植标准、技术模式和机械化播种收获,提高玉米粮食产量等方面的技术进行了探讨,为玉米机械化生产助力。同时,要求各级农机推广服务部门抓住玉米春播关键农时,备好春播机具,积极与县区农技部门配合,按照地域水肥条件、玉米品种等特点,行距统一、株距调整的原则,制定出当地玉米增密播种技术规范,指导农机手调整机具,为增密播种做好准备。
这些措施,对于扎实推进全市春播工作,切实做好我市春耕及玉米增密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截至目前,全市春玉米增密度面积2.5万亩。
相关链接:
旱作玉米丰产高效技术模式:耐密抗逆玉米品种+膜侧种植+适墒播种+氮肥分次施+机械收获
关键技术:
(1)选用抗逆玉米品种:选用中熟(春播120—125天)、稳产(亩产量潜力750公斤以上)、耐密(每亩4500—4800株)、抗旱、抗病(抗大小斑病、丝黑穗病、病毒病等主要病害)、抗倒伏的玉米杂交种。
(2)整地施肥:用大中型拖拉机配套的深耕犁或深松旋耕联合整地机对土壤进行深松(耕),并深施底肥。根据产量目标确定施肥量,一般亩施农家肥3000—5000公斤,纯氮肥15—20公斤、磷肥5—10公斤、钾肥5—8公斤。其中氮肥作底肥量一般为60%,剩余40%作追肥;磷钾肥全部基施。
(3)膜侧种植:选用延展性和机械作业性能好的加厚地膜,或者降解地膜和黑色地膜。一般选用膜侧种植方式。选用覆膜播种施肥一体机,实现覆膜、播种和分层施肥一次完成。
(4)适墒播种:以土壤水分达到13%满足种子出苗为指标,以墒情确定播期,以播期确定品种。一般在4月中、下旬播种,在适播期内,遵从适墒播种,确保出苗整齐、均匀,每亩适当增加300—500株,确保亩种植密度达到4000—4300株。
(5)分次施肥:改氮肥底肥“一炮轰”为两次施肥,60%氮肥为底肥,40%氮肥结合土壤墒情和降雨在拔节至大喇叭口期追肥,增加籽粒灌浆,提高粒重。
(6)机械收获:当玉米籽粒乳线消失至三分之二时,采用收获机械收获果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