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本市新闻
第04版:城管之窗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文化周刊
第07版:文化周刊
第08版:社会新闻
标题导航
|
吹响宝鸡文艺繁荣的嘹亮号角
打造年轻人喜欢的乡村题材电影
一个老人的臊子面情愫
宝鸡美玉亮相烟台
版面概览
本期发布: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一个老人的臊子面情愫
赵智宝
74岁的杨青峰老人魂牵梦绕岐山臊子面,为这个地域美食“寻根”。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1979年7月初,陕西省恢复地方风味名吃技能培训会在省城西安举办,特邀蔡家坡车站人民食堂年过八旬的李文治参会交流,内容就是臊子面的制作。当时在岐山县委做通讯干事的杨青峰、王少波采访了李文治,整理出岐山臊子面“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的特点,撰写《顾客又吃到别具风味的“岐山面”》一稿,7月15日在《陕西日报》第二版发表,使岐山臊子面在陕西名声大噪,陕西省广播电台也因此对杨青峰进行了采访。这篇报道后来被收录在市政协《宝鸡文史资料》1994年12期。
1998年12月,岐山县京当镇人、素有臊子面操作名厨之誉的李英哲,在宝鸡市金台区中山东路开办“照壁背后”面馆。杨青峰撰写了《“照壁背后”传人》和《照壁背后铭》两篇文章张挂在门庭,并在《当代陕西》《秦岭文学》和《陕西科技报》发表。后来“照壁背后”在西安开了几家连锁店,从而使臊子面的特色在西安广泛流传。
2009年,岐山臊子面被列入全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饭店的门牌和菜单上,经常把岐山臊子面写成“哨子面”“稍子面”或“嫂子面”,莫衷一是。杨青峰为此拜访宝鸡文理学院著名教授、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彭曦老先生,撰写《臊子面俗语方言用字订正》一文,刊登在2005年9月30日《宝鸡日报》,后又以《别把“哨”字当“臊”字》为文,发表在《三秦都市报》和《西部开发报》,为岐山臊子面找到规范名字。
对岐山臊子面的传说,杨青峰也有自己的见解。他比较推崇“和气面”(文王面)之说,是周文王囚禁羑里被周人救回西岐之后,大家一起吃饭庆贺的传统,称之为“和气面”更能显示周文王敬天爱民的德政行为。
1979年,杨青峰向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后为《海峡之声》)投《何日同吃“和气面”》一稿,受到兰州军区表彰奖励,杨青峰也被评为陕西省对台宣传先进个人。
2008年,杨青峰撰写《略论岐山饮食文化》一文,通过从礼仪、道德、人文、伦理等方面的论述,说明岐山饮食文化的内涵是周文化,特色是周文化。此文后来收录于《周文化丛书·饮食文化卷》首篇。2013年5月修改后,收录进三秦出版社、陕西传媒出版集团出版的《宝鸡历史文化研究》第一辑,并获宝鸡市委、市政府第十一次社科类优秀成果二等奖。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
0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