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新欣喜地展示由他主笔的《神农炎帝在宝鸡》 本报记者麻雪
他,曾经不知在天台山上下山的道路上跑过多少个来回,只为探寻那些遥远的故事;
他,不只在宝鸡,还上过甘肃、下过四川、去过山西,笔录下了一百多个七千到五千年前的传说……
他叫张维新,如今已经年过七旬,是我市一名退休干部。凭借兴趣和爱好,从1982年开始,他利用业余时间搜寻有关炎帝在宝鸡的故事,退休后,更是把这件事作为“第二职业”来做。
不久前,带着浓浓墨香的《神农炎帝在宝鸡》一书付梓。这本书由宝鸡天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编撰,中国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张维新作为这本书的主笔,欣喜异常!
书中的一百多个炎帝故事来源于他30多年的搜索和整理,这其中的艰辛和喜悦也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降牛耕田》背后的故事
“1982年,我和朋友夏国祥在天台山上发现了一块明代残碑,碑上记载着炎帝尝百草中毒殁于天台山的事情。当时,我们就觉得咱宝鸡和炎帝关系不一般。”张维新说道。
这块残碑引发了他们探索天台山炎帝文化的兴趣,在渭滨区文博馆的支持下,张维新他们十多个人组成了一支民间义务“天台山文保小组”,开始系统搜寻“炎帝与宝鸡”的史料记载和民间故事。张维新当时的分工就是搜集民间故事,从此开始了他长途跋涉的找寻。
《神农炎帝在宝鸡》一书中有一个故事,名为《降牛耕田》,张维新说:“当时,我听说咱们关中人如今耕种用的秦川牛,来自凤县黄牛沟中,相传是炎帝在那里驯服了野牛,供人耕种。我便坐班车、搭拖拉机加步行,一路到了凤县黄牛沟。在那里遇到一个叫田三民的老乡。他是个有一肚子故事的人,恰好,我是爱听故事、记录故事的人。”
凤县的山里人热情。那一夜,田三民邀请张维新住在自己家,吃住全都不要钱,两个人在热炕上整整说了一夜的故事。第二天,张维新拿着满满是字的记录本,满载而归。
《降牛耕田》这个故事便是来源于此!
关于“小人参与生姜”的来历
《神农炎帝在宝鸡》一书中有一个故事,名为《宝鸡小人参与生姜的来历》,讲的是炎帝把野生的萝卜和生姜进行农业化种植的传说。
“这个故事是当年姜城堡的王金宝给我讲的。”张维新说道,“现在的宝鸡姜城堡一带,据传曾经是炎帝后人的聚居地。所以,我在那里收集了很多故事。记得,当年王金宝还给我说过,很久以前,宝鸡的萝卜(当地人叫‘小人参’)、生姜都很好,食用和药用价值很高,后来慢慢推广种植起来了。”
张维新还远涉甘肃,在天水伏羲庙、秦安县以及大地湾遗址,探寻伏羲文化与炎帝文化的关系,由此,他结识了研究伏羲文化的学者王山俊,这本书中多篇记载伏羲与炎帝的故事,来自于王山俊的讲述;他还清楚地记得,《娃娃鱼的传说》这篇故事,是一位乡村教师陈生泰告诉自己的;他还去过杨凌的揉谷镇,那里的多位老乡告诉他“神农爷如何改变用手揉搓谷子的落后办法,发明出了打谷脱粒用的连枷”,当年记录那几位老乡名字的笔记本,他依然保留着……
为自己的城市文化喝彩
张维新是执着的!30多年的收集,他骑坏了两辆自行车,在外的吃饭、住宿、车费等等,他清算了一下,花费了自己四万多元。
张维新也是认真、较劲的!从开始收集宝鸡与炎帝的故事以来,他仔细记录每一次采风、采访内容,所以,即便30多年过去了,依然记得当年那些给他讲故事的人的姓名。
张维新是有收获的!一本本崭新、带着浓浓墨香的《神农炎帝在宝鸡》的图书,是这位七旬老人三十多年来结出的“文墨之花”,为“炎帝故里宝鸡”的品牌添柴加薪。
“我是一个老宝鸡人,我热爱自己的城市,尤其是自己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张维新动情地说,“能为‘炎帝故里宝鸡’的品牌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很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