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发现宝鸡建筑之美




  本报记者李波
  城市的建筑,不仅仅是城市的骨架,还蕴藏着城市发展的方向。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建筑基本都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建筑的功能只是遮风挡雨;后来,建筑成为市民审美的一部分;如今,建筑不仅仅蕴含着丰富的美感和韵律,彰显着城市的品位,并开始反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与时俱进、不断丰盈。
  实用街上的高层多了
  “宝鸡有个服务楼,半截钻在云里头”,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宝鸡人念的顺口溜,来形容宝鸡小有名气的服务楼。据老宝鸡人回忆,其实服务楼只有3层高,离地十几米,只是在当时低矮的土屋、毛毡房之中尤为显眼,让看惯了平房的宝鸡人不由得“仰望”起来。
  如今,宝鸡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早已实现了高质量的飞跃,城市面貌、建筑种类、市民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诉说的便是宝鸡发展的故事。
  回望宝鸡建筑史,是一段你追我赶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初,高层建筑开始在宝鸡出现。石油机械厂家属楼就是那个年代的代表,那曾是改革开放后宝鸡最早的高层建筑;2006年,石油机械厂的高层住宅楼“望江楼”高度达到了99.75米,以近百米的高度刷新了宝鸡高层纪录;2009年,位于市区高新广场的高新大厦崛起,106米的高度成为全市当时第一幢超过百米的高层建筑;不用等太久,2017年,由东岭集团投资230亿元打造,高203米的我市首座超高层建筑宝鸡国金中心投用。
  我们相信,在发展中的宝鸡,这些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只是开始,它们不断扩展着宝鸡的天际线。这些大厦,既是宝鸡经济飞速发展的见证,也是现代建筑智慧的体现,更是宝鸡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好看漂亮的建筑有了
  上世纪50年代,全国的建筑特色以实用为主要设计思路,不能过于花哨和虚华,那时候的建筑都是方方正正,棱角分明。
  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曾说过:“所谓建筑……其形象是明确的、可触摸的,没有模糊的地方,因此那才是‘完美的、最完美的形状’。”
  最贴合这句话的,2010年落成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算一处。它位于滨河南路石鼓山上的中华石鼓园内,为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博物馆,馆舍用青铜器出土的场景作为建筑造型,风格独特的“平台五鼎”造型,气势雄伟,新颖别致,浓缩了西周列鼎制度的深刻内涵。
  漂亮的建筑,不止这些!
  高新四路的融金国际,公园路上的建安大厦,行政大道上的广电传媒大厦,太阳市仿古建筑群、东岭廊桥,还有石鼓阁,展翅的凤凰甚至“西府天地”的大碗以及古朴的炎帝园等等,各异的建筑形态表达的正是宝鸡人对生活的独特态度。
  除了建筑形态,不同的色彩也丰富了宝鸡的建筑。
  上世纪80年代,宝鸡的建筑还没有色彩意识,楼房外墙基本是水泥本色;到了上世纪90年代,白色的瓷砖开始流行。如今的宝鸡建筑色彩鲜明,作为西北内陆城市,赭红、米黄等色彩是建筑常用色,契合了宝鸡所在的地理环境。同时,宝鸡文理学院、宝鸡中学所展现的文化红,不少建筑外立面代表青铜器之乡的青铜色等等,让宝鸡的建筑不仅形态美观,更是色彩鲜明。
  反哺精神的大厦起了
  建筑是城市文化内涵最为有效的载体,这些彰显文化品位的建筑成为宝鸡市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首先要提及的,是于2019年11月对外开放的宝鸡文化艺术中心。它集科技馆、音乐厅、群众艺术馆及美术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于一体,已经成为我市的重要地标建筑。
  其次,作为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主会场的宝鸡大剧院将于今年6月底竣工。据了解,宝鸡大剧院将凤凰作为建筑的主要灵感来源之一,其屋顶流线像是三片凤凰羽翼,随河边的清风漂浮在城市之中。
  第三是中华石鼓园。中华石鼓园坐落在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石鼓出土地的石鼓山上,石鼓阁是中华石鼓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仿秦汉建筑风格,采用外五内九的层级设置。
  从东往西,宝鸡的精神大厦不止于此。
  正在紧张建设的张载文化园以张载祠为核心,建成后将成为国内外张载文化研究交流的重要场所;宝鸡市周原博物馆是在周原遗址大规模考古发掘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专题性博物馆;宝鸡申新纱厂旧址、凤县“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凤县革命纪念馆展现了习仲勋、刘林圃、吕剑人等“两当兵变”组织者在凤县的革命活动,反映了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纪律严明、两袖清风的优良作风,是传承红色基因、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的重要阵地。
  这些充满文化气息的建筑,正在与宝鸡市民生活融为一体。 
  

宝鸡是我美丽的家
李波

  外表漂亮的人,只有真正心地善良,才能算是美人。城市的建筑也一样,只有做到了功能的完美和内涵的彰显相统一,让人们在感知到视觉舒适、体验形态美感的同时,感受到建筑对一座城市精神内涵的追求和契合,这样的建筑才有灵魂。宝鸡的建筑,做到了这一点。
  宝鸡是一座有文化的城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在宝鸡的地标性建筑中,我们能看到代表宝鸡悠久历史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尊崇地位的青铜器博物院,能看到仿秦汉建筑风格、气势雄伟,喻示着周秦文明在中华民族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石鼓阁等等,像福建土楼、广东碉楼、北京四合院这些极具地域代表性的建筑一样,宝鸡的文化地标建筑也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传承展现得淋漓尽致。
  宝鸡是一座有活力、爱漂亮的城市。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宝鸡新的建筑不断涌现,总体表现得比以前气派宏大,更具现代美学感,而现代化新技术的运用也使建筑更有科技范儿。
  渭河穿城而过,单看宝鸡的桥,从周文王娶亲算起,宝鸡人在渭河上搭桥的历史已有几千年,但宝鸡的桥各有各的特点,有的如凤凰展翅,有的如钢铁长龙,有的如彩虹横跨,有的如玉带飘扬。还有工业与艺术完美碰撞的宝鸡文化艺术中心,还有高耸入云的国金中心等等,让宝鸡一步一景、移步易景。虽然“秋裤楼”“靴子楼”“方便面桶楼”“拧麻花大楼”在各地并不少见,但规模化复制导致城市建设的雷同、刻板与僵化现象,在宝鸡没有出现。
  这些极具美感的现代化建筑用不同的功能、内涵、品位,共同构建出家园多姿多彩的样子,让生活在这里的人自豪,让身在异乡的宝鸡人牵挂,让听闻宝鸡名声的人“看中国,来宝鸡”。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