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分夺秒(水彩)姚臻作 ◎孙新峰
前几日,我参加了全市“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艺繁荣”座谈会,感触很深。在全市复工复产的热潮中,市委、市政府召开此次文艺盛会,一方面说明市上对文艺事业的重视,对我们文艺工作者寄予了厚望;另一方面说明我们的文艺事业发展还需要各方努力,团结一心,共同推动宝鸡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作为文艺评论工作者,我和宝鸡作家一样,同饮渭河水,也应该和作家同步,讲好宝鸡故事,推广宝鸡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出宝鸡声音,以实际行动深度介入宝鸡的各类文艺事业。
就在新冠肺炎疫情袭来的时候,我们的医护人员用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技冲在抗疫一线,而我们宝鸡的作家也响应号召,纷纷拿起笔,用超拔的艺术才华传播党的声音,和人民同频共振,书写民族记忆,讴歌时代英雄,涌现出了一批诗歌、小说、散文佳作。这一系列正能量的文艺作品,刊发在市文联推出的“战疫情、强信心、树新风”宝鸡优秀文艺作品网络微展和新改版的2020年第1期《秦岭文学》专辑及市作协开办的“战疫情·宝鸡作家专栏”上,尤其是有着“宝鸡文学阵地”之称的《宝鸡日报》副刊在第一时间连续组织多个版面,刊发抗疫主题文艺作品,鼓舞民心、共克时艰。这些优秀作品发布发表后,还被人民网、学习强国、今日头条等媒体平台转载,为我市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凝聚了精神动力。
面对疫情,身在西安的宝鸡老诗人商子秦首先出手——“戴上口罩就是穿上迷彩,每一个人都是战士!”他在新诗《致——戴着口罩的中国》中这样写道。该诗以小小的口罩为切点,抒写了疫情突发,人们必须正视各种防疫举措,积极配合、全民抗疫的决心,表达了“在决战疫魔的战场上,国人使命在身,永不退缩”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怀。我们说,本来戴口罩是个人的事,但是全国人民都主动抗疫戴口罩,就汇聚成了一种强大的集体力量。尤其是当每一位中国人认识到戴上口罩、减少外出也是为国家作贡献的时候,自豪感、使命感油然而生!该诗一经写出就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加上翟卫国、黄河、侯红琴、苗阜等陕西各位文化名人的集体倾情朗诵,以及“学习强国”等优势媒介的适时传播,将诗歌的感染力发挥到了极致,在众声喧哗中,发出了独特的宝鸡声音、陕西声音。如果说在2020年全国疫情防控期间最难忘的生活记忆是什么,应该就是戴口罩了。诗人用杰出的眼力和智慧,以小寓大,用一只小小的口罩,激活了全体中国人复杂的记忆。是啊,一场疫情,让多少从来不戴口罩的人都自觉戴上了,口罩就是与新冠肺炎疫魔抗争的最好武器。
在老诗人的感召下,宝鸡青年诗人魏娜的《致敬逆行者》更是写出了个性思想和体温。该诗对“逆”字进行深度解析,是一种国之大“孝”;其次她指出逆行者形成的“逆流”实际是一股时代的暖流;第三,她认为这种“逆”更是一种担当、一种悲壮,逆行者用血肉之躯挡住了病毒流窜;最后说这个“逆”是一种“逆转”,是希望和曙光!作家吴双虎的诗歌《不是不愿见到你》更是写得“出人意料”,开端一节设置悬念,读者发现原来作家不是不愿意见到爱人、亲人,而是不愿意见到清晨!为什么?继续看下去,哦,原来只要清晨到来,作家就会拿起手机,手机里有实时滚动的疫情讯息,作家不愿看到同胞遭受疫情折磨……
疫情期间,宝鸡作家也写出了一批好小说,典型的如著名作家吕向阳的《村上埋人静悄悄》。众所周知,死亡和诞生、婚礼等一样,是人生重大的节点,古往今来,死亡的仪式感、庄严感已经固化为民族记忆,尤其在较偏远的农村,“入土为安”依然是人们对生命的最后礼遇。但是疫情期间,为了防止人员聚集带来的病毒传播,国家出台了应急管理办法。作家见微知著、化刚为柔,选取了这个敏感事件,用讲故事的手法,写活了人们从不愿意接受“静悄悄埋亲人”到最终接受的内心挣扎过程。作家用如椽之笔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深明大义的,在疫情面前,即便是“小我”也有服从“大我”的责任和担当。正因为有这些知礼重义的人民,中华民族才会攻克一次又一次危难,跨过一个又一个险滩,精神抖擞地不断向前。此外,刘永强的小说《儿子》也写得很有意味。在许多医护人员舍小家为大家,奔赴抗疫最前线期间,涌现出了很多感人的事迹。刘永强小说写的就是广州一家医院的90后男护士,他怕家人担心,瞒着家人去了抗疫“前线”,后来家人在电视播出的疫情报道中发现了他。作家记录这段故事,为逆行者写心、塑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多么难得的家国情怀!此情此景,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在抗战时期,正是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无比信任,将“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才让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才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景虽有别,情却依然。
疫情当前,宝鸡的散文作家积极响应,创作了一大批优质散文。文雪梅的《母亲的口罩》一文写得很感人。疫情期间,口罩是稀缺物资,朋友给“我”的一包口罩,“我”赶快送给母亲,结果却遭到母亲的奚落。固执的母亲说自己一辈子从不戴口罩,后来在“我”的极力劝说下,母亲才答应出门时戴上。而当“我”再次回家却发现口罩仅剩下了一只。“我”询问母亲,她却淡淡地说,自己可以尽量不出门,口罩送给了更需要的人!灾难来临,在每个人急于自保的时候,母亲却想着身边更多的人。这是什么?这是“仁者爱人”的中国精神,有了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中国精神,还有什么样的疫情不能战胜?作家张永涛的散文《烈疫》写出了一个交通人的情怀。文章中,作者梳理了历史上疫情发生时的蔓延和治理——旧社会医学不发达,每次疫情死的人很多,人民备受痛苦。而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后,党中央第一时间拿出科学决策,尤其是“武汉封城”,堵住了疫情蔓延的通道,为全面抗疫争取了时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前赴后继地支援,全国各地的抗疫防控物资齐聚武汉——只有在当下的中国,才能创造出这伟大的人类奇迹。我们看到,如今我国已为这场肆虐全球的疫情贡献出了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力量。
捧读宝鸡作家的抗疫文章,感慨良多。宝鸡作家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期望与重托,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以实际行动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及时发出了宝鸡声音、陕西声音。一定意义上讲,这次疫情也丰富了作家的人生体验,检阅了宝鸡作家队伍,砥砺了宝鸡城市精神。宝鸡作家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疫情面前,宝鸡作家须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提振民族精神,文学大有可为!
(作者系宝鸡文理学院陕西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