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孙海涛
三年前,我市出台《关于促进中药材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大力发展道地中药材产业,推进柴胡、山茱萸、苍术、秦艽、太白贝母、党参等中药材种植。随后,在市场和相关部门的推动下,我市中药材种植产业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去年,我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8.53万亩,同比增长49.37%;产值达8.28亿元,同比增长33.98%。
药农种植积极性为何如此高涨?中药材种植领域还有哪些短板需要弥补?这一领域又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大局提供了哪些助力?……带着一个个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走访。好药材陈仓大地“遍地开花”
“太白山上无闲草,天然药谷都是宝”,特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药材资源,使宝鸡自古以来就有采集和种植中药材的传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效益良好的柴胡、金银花、黄芪、板蓝根、甘草、丹参、党参、牛膝、杜仲、重楼等中药材更是在全市“遍地开花”。
3月,随着惊蛰节气的到来,太白山北麓的山茱萸花悄然绽放,山下不远的眉县汤峪镇楼观塬村中药材种植扶贫基地里,一位村干部正带领村民开荒平地、挖沟起垄,并进行化学除草,准备种植五味子、党参、丹参、重楼等药材。
“这一带原来都是荒坡,今年春天种下重楼,过些年肯定能卖个好价钱。”该村干部告诉记者,基地去年中药材种植面积约5000亩,今年准备大干一场,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上万亩。
谈及扩大种植面积的初衷,该村干部说,主要还是希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一方面,中药材市场稳中向好,产量和价格很难在短期内大幅波动,比如说“重楼”这味中药材,目前市场价格突破每公斤400元,相信未来依然价格不菲;另一方面,村里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一些闲散劳动力也能就近在基地打工按劳计酬,全村去年80多人在药材基地打零工,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40多人,村“两委”按月支付劳动报酬,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找到了稳定工作。
记者了解到,2019年,我市中药材产量首次突破5万吨大关,达到5.23万吨,同比增长9.56%。其中,年产量上万吨的凤县和太白县,年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41%和3.71%;凤翔县、千阳县、麟游县和陈仓区中药材年产量也达到千吨以上。
发“药财”药农收入节节攀升
宝鸡地跨秦岭山区,独特的气候、土壤和生态条件,造就了这里优良的中药材品质。而今,各种高质量的“宝鸡产”中药材,正在成为市场的宠儿,药农收入也随之节节攀升。
在陈仓区西山地区,柴胡正在逐步形成大产业,当地有一家药业公司,带动群众种植柴胡达11万亩。在该药业公司的客户表上,很多国内知名药企都是他们的“老客户”。为何这家大山深处的公司能够敲开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大型药企的大门?该药业公司负责人说,因为这里种植的柴胡有一个重要特点——经过严格检测,这里所产的柴胡中“柴胡皂苷”含量达到国家药典规定的三倍以上。
在西山地区,很多柴胡种植户凭一季收成就变成了“万元户”。对于当地柴胡种植户来说,家中大部分土地都属于名副其实的跑水、跑土、跑肥“三跑田”,以前辛辛苦苦种植小麦和玉米,忙碌一年,每亩地只能落个几百元。而开始种植柴胡后,一些药业公司的柴胡回收价节节攀升,2018年每公斤为110元左右,而2019年则达到了130元以上。从经济效益上来说,种植中药材和种植小麦,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2018年,我们公司带动群众种植的柴胡面积是8万亩左右,2019年达到了11万亩,而今年,我们准备发展到15万亩。”当地一家药业公司负责人信心满满。
2019年,宝鸡中药材产值达8.28亿元,同比增长33.98%,众多药农因此而致富。
看未来解难题才能行稳致远
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中药材产业需要按照市场规律去发展。地理因素和连年向好的市场行情赋予了宝鸡种植中药材的“底气”。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宝鸡中药材种植产业在未来发展中,依然需要从几个关键点上发力,才能够真正做到行稳致远。
从生产领域上看,我市中药材种植大都以农户个体种植为主,较为分散。这也意味着,中药材种植领域机械化、规模化等难以连片推广,难以“攥起拳头”形成合力。
从产值上来看,尽管近年来我市中药材产值不断提升,但占比依然较小。以2019年为例,我市中药材产值占全市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61%,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为4.03%,很明显,其未来发展潜力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从品牌效应来看,尽管中药材种植品种较多,但严格说起来,我市中药材只有“太白贝母”和“凤党”(凤县党参)两个知名品牌,其他中药材品牌明显还不强,未来仍须提升市场竞争力。
从种植规模来看,很多中药材种植规模依然偏小。目前全市除柴胡、猪苓、山茱萸、黄芪等品种外,其他品种的中药材种植零散,规模较小。全市目前有9家制药企业,但大部分中药材原料依然需要从外地购入。究其“舍近求远”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宝鸡本地产中药材量小,难以满足生产需求。
归根结底,要解决以上问题,就要走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之路。而宝鸡一些中药材种植大户也正通过流转土地、改进种植技术等方式,不断提高产量和产值。
记者了解到,各个种类的中药材种植中,除黄芪、甘草等“当年种、当年收”的中药材外,还有柴胡、重楼等很多药材属于多年生中药材。可以预见的将来,随着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多年生中药材成熟收获,宝鸡的中药材产值将更上一层楼。
靠山巧吃山
孙海涛
秦岭庞大而绵延的身躯,以略带弧形的走势将宝鸡拥入怀中。可以说,秦岭既是精神意义上的“父亲山”,更是一座物产丰饶的“百宝山”。曾几何时,一些不正确的“靠山吃山”方式曾打破了这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平衡,如今,宝鸡广泛种植中药材,学会“巧吃山”,这无疑是一种绿色发展的好方法。
“巧吃山”是理念变化的重要体现。不正确的“靠山吃山”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惨痛的教训。获得短期利益后,资源枯竭、生态退化等恶果也接踵而至。而现在,依托山林种植中药材,实际上是一种思路的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无疑对生态保护和全市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巧吃山”是与市场经济的无缝对接。市场经济,本就是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而宝鸡境内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境内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在扩大、产量在提高、种类在丰富,这无疑让中药材种植、收购、加工、销售各个市场环节都充分挖掘出了潜力,迸发出了活力。
“巧吃山”能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当下的宝鸡,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等国家战略正在稳步推进之中,而中药材效益不断提升,无疑对产业发展、农民就业、贫困户增收等具有巨大的推动意义。
事实证明,只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到产业驱动和绿色发展上来,山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就能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