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程鹏摄 本报记者郑晔孙海涛弓旭东
大疫来袭,宝鸡市人民医院作为市级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在这一特殊时期按下抗击疫情的“快进键”。在这场非赢不可的阻击战中,白衣战士的担当奉献、普通群众的大力支持、后勤保障的高效服务、转运人员的辛苦劳累……这一桩桩,正筑起一道抗击疫情的铜墙铁壁!这一幕幕,正定格着这场特殊“战疫”的壮美画卷!
“歼灭”战专家组的不眠夜
“丁零零……”凌晨2时20分,市人民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一科主任王惠霞又一次接到了请求会诊的电话:一例刚刚就诊的发热患者需要通过专家会诊,确定是否收治入院。她迅速穿戴整齐,赶到市人民医院远程医学中心会议室。
此时,会议室灯火通明,其余9位专家已陆续赶来,在该院新冠肺炎专家救治组组长景富春的主持下,大家就病人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等各个指征展开激烈的讨论。半个小时后,大家意见统一,出具了会诊结果:解除疑似。得知结果,病人一脸轻松,向医生连连致谢, 而10位专家早已忘记疲惫,准备新一天的工作了。
这只是专家救治组日常工作的一个片段。从1月27日至今,专家救治组已对70多名病人进行了会诊,对其中的确诊、疑似病例收治入院,同时,也让很多病人解除疑似,回归正常生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打响后,市人民医院被确定为定点医院,负责疑似新冠肺炎病例的检查与核定。医院迅速设立发热门诊,成立由10名各科室主任为主要力量的专家救治组。
出于对这种新型病毒的恐惧,发热门诊刚启用的那几天,许多病人一发热就以为自己可能被传染,导致发热门诊就诊患者剧增,常常一天要接诊近百个发热病人,随之而来的是需要会诊的病例数量急剧增加,尽管专家救治组纳入了医院各大科室的骨干,但面对这种新型传染性疾病,专家们也丝毫不敢怠慢。无论是白天还是深夜,只要电话响起,各个专家就迅速集结,对照国家新冠肺炎诊断指导意见,结合病人的情况展开讨论。“疑似病例对社会的影响大,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的考量,迅速做出准确判断,既不漏过一个疑似病例,也不放过一个可疑样本!”景富春说。
闪电战一杯顾不上喝的茶
2月13日上午8时,市急救中心转运组司机姜磊刚坐在办公室的凳子上,电话就响了:“有一高度疑似新冠肺炎病人需要转运,请立即出车!”“收到!”
姜磊和随车医生周权立即前往出车点,在其他医护人员的监督下开始穿防护服、戴口罩、戴手套,旁边还有人正在对负压车进行消杀。20分钟后,一切准备就绪,负压车的警笛声响起,汽车出发了。
桌子上,他们刚刚倒好的茶水还冒着热气。
在市区一家医院经过对接后,疑似患者被转移到负压车上,姜磊和周权开始往回赶。这时,车上的对讲机突然响起:“转运组请注意,又有一高度疑似患者需转运,请回院后继续出车!”“收到!”回到医院,两人赶紧脱防护服。取面屏、护目镜,手消一次;脱掉帽子、手套,手消一次;脱防护服,手消一次;脱隔离服,手消一次。然后,有专人来为他们和车辆进行消毒。半小时后,两人又开始穿防护服,继续出发……
当天,姜磊和周权一共出车6趟,2趟县区医院、4趟市区医院,因为穿脱防护服不方便,同时为了加快转运速度,他们不敢吃东西、不敢喝水,就这样一趟趟扛着饿、忍着渴,一直跑到晚上9点多。当歇下来的姜磊、周权回到办公室时,那杯茶水早已冰凉。
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像姜磊他们这样的工作状态已成为市急救中心的常态。每天24小时,三班倒,急救中心33名工作人员各司其职,认真完成着第一时间调度救护车辆、转运高度疑似病人的任务。
“因为市区各大医院所有接诊的高度疑似病人都必须转运到市人民医院隔离治疗,所以最近转运组的工作量特别大,大家常常不能按点吃饭,直到忙完后才吃方便面凑合。”急救中心办公室主任徐韶军说,虽然很累,但转运组没有一个人退缩,没有一个人抱怨,面对疫情,所有人都冲锋 在前。
后勤战特殊菜单背后的爱
2月14日上午10时许,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护士长王军娟手机上传来当日午餐菜单——米饭配菜:土豆烧鸡、包菜炒肉、芹菜炒肉丝、醋熘瓜片、炒土豆片;面食类:扯面、臊子面、刀削面、饺子、烩麻食、炒拉条、卤面……
隔离病房中,护士随即按照菜单,开始请每一名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点餐”。为了丰富隔离病区内患者的膳食供应,医院做了大量的工作。
蔬菜品种不多怎么办?市人民医院膳食营养科每天一大早就派出专人到蔬菜批发市场购买蔬菜;
患者有没有特殊需求?院方将患者信息与膳食营养科工作进行对接,对有糖尿病、胃病等患者的膳食进行专门烹饪。一名年龄较小的隔离留观人员的监护人提出,希望孩子能吃到鸡蛋羹或白米粥,为此,餐厅特事特办,每天按时送来;
饭菜如何交接?每份隔离病区的饭菜,医院都会在餐盒外系上一张写明姓名的小卡片,由专人送到隔离病区门外,再由病区内的护理人员取走直送患者房间。
“患者和医院工作人员本来就是一家人。”膳食营养科员工孙岚兰说,为这些患者做好饭,助患者增强抵抗力,是他们的责任,他们会在这个特殊时期,把工作做得更细致。
“支前”战发不出去的10张证书
放下三大桶医用酒精和一包医用口罩,陕C·2922L的车主摆摆手,悄然离去;
搬下27箱苹果,陕C·1588D的车主没有回答门卫的询问,一言不发驶离院区;
留下自制的一箱奶茶,一名小伙子微笑着说声“保重”,随后一言不发离开;……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市人民医院对每一批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的疫情防控物资都登记在册,并出具加盖医院公章的捐赠证书,然而,有10份证书却一直处于“空白”状态,始终发不出去。
记者了解到,这些捐赠者基本属于“放下东西就走”,不愿留下自己的任何身份信息。为此,院方还专门在公众号中发布“寻人启事”,希望他们来医院领取捐赠证书,但截至目前,院方始终没有等来这些好心人。
记者在市人民医院接受捐赠统计清单上看到,近期以来,已有120家社会组织和个人捐出各类物资。其中既有医用酒精、薄膜手套等防护用品,也有面皮、酸奶、纯净水、方便面等生活
用品。
“他们的行动让我们泪目!”院办副主任谢芳感动地说,很多同事说,这些暖心事,让他们看到了医护人员在大疫来袭时并不孤单,他们身后有着强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