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是千里之外的眼睛。一字一句代表了写信人的所悟所想,一笔一画寄托着思绪情愁。作为一种传统的联系方式,书信在人们的社会交往和情感沟通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它是有温度的传播媒介,一纸素笺寄托心语,跨越千山,走过万水。
随着移动互联事业的发展和通信工具的变迁,手机拥有越来越多的功能,使人们沟通更加便捷,可是很多人却发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仿佛越来越远,所需的信息都放在移动数据中,幸福的印记变得很浅。通信工具在改变,但希望不变的是通信两端对彼此深度的思念和真诚。在当下,你是否还想过用笔尖去记录生活,诉说点滴?
见字如面,笔尖上放不下的情思
你有多久没有写过信了?
书信是以前相隔较远、暂时无法见面的人,相互交流情感与思想的工具,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特别方式。虽受限于时间、空间,但它却蕴含着浓厚的情感和回忆。
中国的通信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殷商时期。从“来鼓”、烽火台通信,到秦朝邮驿律令的制定、明代海上邮驿的开辟,再到清末近代邮政的逐步兴起,我国邮驿制度和通信组织伴随历史的更迭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替流转,演变至今,也传承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的知识财富、语言魅力与礼仪文化。
在科技还不发达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互通与情感交流,主要依赖于书信。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书信往来依然是人们最常用的联系方式。无论是那些贴着邮票、细心书写了收信人和寄信人地址的信封,还是花样的信纸,都是温暖的记忆。
我市80岁的退休电力职工付志发和74岁的妻子徐彩彦,携手走过半个多世纪,他们家至今留着的很多家书,都是珍贵的礼物。
1963年,在北京某部队服役的付志发与徐彩彦结婚,婚后没多久,付志发就返回部队工作,而徐彩彦则留在岐山县青化镇焦六村的老家生活。以后,身处两地的夫妻每半个月就有一次书信往来,互诉心声。
书信中,写得最多的就是生活中的收获,为了让丈夫安心服兵役,徐彩彦在信中只报喜不报忧。说到这里,徐彩彦还分享了一个小细节,每次收到信件,她都会保存下来。1966年,他们第一个孩子降生,因为工作的原因,付志发未能赶回家,家人则是通过电报向他报喜。当得知喜讯后,付志发提笔给妻子写了一封信,一字一句中透着愧疚和心疼……
在部队服役的15年间,这些往来的信件,成为付志发和徐彩彦50多载美好爱情的见证。如今已儿孙满堂的他们,还会时不时地翻看过去的书信和照片,仿佛那些故事就在昨天,一切都变得那么温暖。
纸短情长,最好的故事讲给你听
在古代,纸张没有出现的时候,人们在竹板或竹简上刻下文字,因为材质昂贵和书写不便等原因,这些文字主要用于记录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他将普通的纤维变成纸张,随之被人们广泛应用。
唐代大诗人杜甫诗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战乱分离当中,收到一封亲人的书信,比万两黄金还珍贵,每个字都是情感的寄托。在分别之后,这些书信有着袅袅的余音,虽纸短但情长,有的甚至升华成一生的思念。
“亲爱的自己,我不知道未来4年你要经历些什么,但还是希望接下来的时间,你能拼尽全力去实现你年少时的梦想……”这些话,是晋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刘婷,于2015年9月走进大学校门时写给自己的信里的话。
1998年出生的刘婷是宝鸡人,现在的她是蔡家坡第二小学的一位教师,这封信一直被她珍藏。因为这封信不仅是刘婷自己制定的大学学业规划,也是毕业时检阅自己成长的对照材料。
刘婷在信中写到,要勤能补拙,实现自己的教师梦。有了这个目标,她一直鞭策自己要明确方向,好好学习。“这封信就是几年前我对我的期许,还好努力了,没有辜负自己!”如今,再读写给自己的信,刘婷不禁红了脸庞,她说,看微信、刷微博是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但绝不是他们的全部,其实很多懒惰拖延表面上看是手机的错,本质上还是自己不够自律。
现在不是要呼吁年轻人告别手机,而是要让互联网为他们服务,刘婷说:“希望我们不要做提笔忘字的一代,拆开信件的那一刻,那份感动是电子邮件代替不了的。”
笔墨真挚,书信或逝但情怀未老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句诗,选自当代作家木心先生的《云雀叫了一整天》。你一定也写过信吧?给父母、爱人、朋友,或者给老师、同学。可你又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不再用写信这种方式来交流感情?
有人说,书信是越读越厚的,短短几百个字,能够捕捉到时间的影子,感受到社会的变迁,读起来像一本书一样厚。前几年一档书信朗读节目《见字如面》一上线,就迅速吸引观众的视线。这是一档以朗读信件为主要形式的节目,节目组精选了古代、近代、现代那些真实存在的书信,通过嘉宾读信的方式,重现书信背后的故事。用书信的方式打开历史,带领读者感悟书信中的大国小家、生死阔约。
正所谓:见字如面!真挚的笔墨下,每一封信件都像是一把开启历史的钥匙,而嘉宾生动朗读的每一封信,都让人感觉好像在听一出剧,身临其境,感触良多。相较于其他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没有华丽的背景设计,没有过度的灯光和道具,只是一方讲台,一封信,一位读信嘉宾,现场观
众在台下静静聆听,这种简单质朴的方式,却让节目播出后好评如潮。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书信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尽管书信逐渐消亡,但情怀并未老去。宝鸡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李强教授认为,《见字如面》的成功,或许可以解答书信的魅力是什么?那就是“真”,在一句句情感自然流露的文字中,似乎所有的布置都显得多余。
当得知宝鸡日报正在推出《两地书》策划时,李强表示,无论是纸质书信,还是互联网时代电子书信,只要人们始终对传统文化、古老文字怀有一颗敬畏之心,表达真挚就能够重拾书信情怀,让书信重新焕发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