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琼
在陇县提起岍山书院,知者甚众,一座明代书院距今久远,且遗迹无存,为何让今人念念不忘,甚至明代大文豪李东阳都为其著文作记?日前,记者前往岍山书院所在地今陇县城关镇店子村祁家庄,探寻书院往事。
一古墓引身世岍山书院是个啥样子
祁家庄是店子村一个自然村,虽唤祁家庄,其实并无祁姓人。村里一半村民姓阎,阎姓人正是明代岍山书院的创建者。上世纪70年代,村民在村东取土时,发现了一座明代墓葬,该墓墓主与岍山书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岍山书院前身是一个名为“静乐堂”的私人学馆,故事要从明朝举人阎璿讲起。陇县教体局退休人员王明利介绍,阎璿号静乐,明正统年间,陇籍举人阎璿在故里(今祁家庄),以自己的号为名,建家塾“静乐堂”。辞官后,阎璿自当教员,用所藏书籍教授阎家子弟。《陇县志》记载:“后其子仲实、仲宇各添书籍,经、史、子、集皆备。”而阎璿之子阎仲宇正是村民发现的墓葬的主人。
阎璿另一子阎仲实致仕归乡,秉承父志,明弘治八年,在“静乐堂”原址和基础上创办岍山书院。岍山书院什么样?王明利说:“书院规模可观,院中设敦本堂,东西为养正、复初二斋(学舍),两壁各置书架,阁下设七贤像,左右为肆诵房。敦本堂后建有崇经阁,阁中设孔子等塑像。书院四周筑高墙,墙外有良田一百余亩,收入供书院使用。”
岍山书院具体地址不详,县志记载院外有百余亩良田,可能建在开阔地带。1973年,城关公社祁家庄大队社员平整土地时发现墓葬,经发掘,为一座明代合葬墓。
出土有墓志、金银器、玉带片等30多件文物,墓志显示为明兵部尚书阎仲宇及先配夫人仲氏和继配夫人袁氏的合葬墓。王明利依据资料推测,书院旧址应在墓东几百米处。
一门三代四进士岍山书院成人才摇篮
岍山书院聘请学者讲学,四方才子慕名而至,一时文风蔚然。其中,受益最大的莫过于阎家后代。
阎家出了哪些人才?阎仲实、阎仲宇、阎价、阎钦等人皆中进士。王明利说:“这几个人均受益于静乐堂和岍山书院,享有阎门三代连中四进士之美誉,足以见证阎氏家族在明中后期之盛况,以及岍山书院对当地重教兴学、崇尚知识之影响。”当然,未必中了进士、当了官,就能证明他们是人才。而阎家这几位进士均德才兼备,做了许多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事。
阎仲宇在地方任职时,曾平定洞庭湖盗贼千余人,兴教办学,受到百姓爱戴。据说,阎仲宇升迁临行时,数千名军民号哭不止,不忍其离去。阎仲宇任兵部尚书期间,曾有权贵求为蓟州总兵,阎仲宇严词拒绝。阎仲宇常告诫阎家子弟不要利用自己的职权谋私纳贿。阎仲宇退休时,加授太子太傅,从一品官阶。
阎钦也是个有故事的人物。他刚正不阿,被选为吏科给事中时,虽只是个七品官阶的小官,但阎钦尽职尽责,他上疏劝谏武宗临朝理事,遭到权贵忌恨,被排挤出朝堂,任河南兵备道。他研究诸葛亮的“八阵图”,写成《九曲新书》,用来训练战士;还招募义勇修筑城池,严守烽火台,保一方平安。阎钦还断了不少冤案,信阳两农人因地界纠纷,被恶少先后杀害,杀人者欺骗知州,说是两人互杀致死。阎钦查得真情,将凶手斩首示众。
此外,阎价弹劾宦官刘瑾乱政,事虽未成,但其勇气可嘉,后来病死于四川参议任上。这些阎门子弟身上,折射出了刚正、清廉、有为的光彩,而这正是家学赠予他们的精神财富,静乐堂及岍山书院用徐徐文风,熏染了他们的品性。
一篇《崇经阁记》李东阳文赞藏书楼
岍山书院不仅培育阎家子弟成才,还兴教一方,使乡邻受益。这也是陇县人至今对岍山书院念念不忘的原因,它掀起的尊文重教、重视知识的好家风,至今还在陇州山水间涌动。王明利说,从明宪宗到正德年间的几十年,陇州科甲及第者众多,曾任巡抚、布政司、知县等大小官员约30人,陇州人才耀眼一时,这些人大多受教于岍山书院。在陇州民间,有条件的家庭纷纷把孩子送入书院读书,岍山书院还促进了当地州学、义学和私塾兴起。
如此独特的人文现象,吸引
了明代文化名流的注意。明
朝内阁首辅大臣、文学家李东阳专门为岍山书院的崇经阁写了一篇文章。崇经阁是岍山书院的藏书阁,是陇州唯一的明代藏书楼。李东阳开篇交代了崇经阁的位置:“崇经阁者,岍山书院藏书之阁也,院在陕之陇州。”文章描写了书院景象,陇州四方俊彦聚到这里求学,此处藏书丰富,名师执教,求学者日众。
细数了阎家人才后,李东阳感慨:“盖其家学得于经书者如此,陇之士视此而兴焉!”李东阳为何给崇经阁作记?王明利认为,李东阳或许是受阎价之邀,因两人之间交往情深之故。不论出
于什么原因,能作
出一篇如
此言辞恳切的文章,李东阳定然是被阎家家学及岍山书院的文雅之姿所吸引。
岍山书院至今被惦念,不仅因它育才无数、藏书万卷,更因它传递给读书人求学为人的精神品格。恰如李东阳所说:“其大者以文学行业效用于天下,而其小者,亦不失为亲上死长之民,庶无负于兹阁之建也。”而这,不正是对君子立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生动解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