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在每一个国人的心中,都蕴含着特殊的意义和情结。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举家欢聚,年味和亲情四散弥漫,这是一年初始最舒心的时刻。
团圆是春节最重大的主题,更是国人普遍的美好愿景,无论是自己和家人团圆,还是成全他人团圆,每个人内心揣着的温暖和期许,让“团圆”的喜悦延续,成为春节最好的礼物。
千里回家路古人﹃春运﹄忙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新春将至,过年的氛围越来越浓。春节相传起源于殷商时期“岁首祭祀,祈求丰年”的祭祀活动,经春秋战国到秦朝大一统开始发展(秦朝以冬季十月为正月),到了汉朝基本成型。
东汉的农学家和文学家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讲道:“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祢。”其中“妻孥[nú]”就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说明古时过年已经有了家人团聚的诉求。
据资料考证,到了魏晋时,已经有了“守岁”的习俗,唐朝时“拜年帖”(贺卡)都已很普及;宋朝时,过年燃放烟花爆竹成为习惯;明朝的迎灶神,元宵赏灯会等活动普及民间……由此可见,春节是中国古老又富有文化内涵的节日,而合家团圆的习俗也由来已久。
“团圆”就是过节的最大意义,回家过年,也是中国人年底的主题。既然如此,为了在春节时与亲人团聚,古时漂泊游子也跨越千山万水,带着思乡之情赶了一回“春运”。
在古代,人们踏上了归乡旅途,拼的是体力。明弘治十一年(1498)的腊月,为了一家团圆,告老还乡的一代贤相徐溥终于踏上了回老家江苏宜兴之路。从腊月初启程,走路、坐车、乘船,他走了近一个月时间,才从北京回到了宜兴老家,路程在今天看起来并不漫长——1100公里。后来,徐溥给朝中重臣李东阳写信感叹道,“这一路折腾得啊,我这把老骨头都要散架了。”这一年,徐溥已经71岁了,真可谓“拼了老命回家!”
如果在宋朝,“春运”期间街上会出现很多飞驰而过的骑马人,马儿驮着大包袱小行李,这就是游子打的“马儿专车”。宋时,租赁一匹马骑着回家过年,就像今人租车打车一样方便,城中打理经营出租马匹业务的门市很多。
与今天一样,古代也有“春运大军”,但受到路途遥远、交通条件所限,古时春运的主体都是官员、考生、商人、手工艺人。如果还原古人的“春运”会发现,正是这千里回乡路,才让沉甸甸的乡愁积攒而成“年味”,让人如此刻骨铭心。
收拾好心情,家人诉衷肠
春节和年,其实最初的含义都来自农业,因为古时人们以农业为主,所以把谷物的年生长周期称为“年”。春节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最为重要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宋大诗人王安石的《元日》,把春节的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春节是一种情怀,一种传承,一种味觉的记忆。每逢佳节倍思亲,到了年关,无论身在何处,过年要和家人在一起,不管多远、不管多晚,除夕必须赶回家。
红彤彤的春联、热腾腾的团圆饭、乐融融的全家福……所有喜庆元素都在春节铺展开来。随着春节临近,宝鸡文理学院大三学子高旭买了西府的特色小吃擀面皮,准备返回老家湖南过年。在她的印象中,春节是孩子们永远的期盼,因为过年就意味着贴春联、穿新衣、吃美味、走亲戚,还有压岁钱。
高旭记得,小时候一过“腊八节”,她就扳着指头数日子,期盼春节来临。年夜饭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次家庭聚会,全家人在一起喜气洋洋地过年,品尝美食,观看春晚,亲人们分享过去一年的得失,期许新一年的美好。初一大早,她就起来穿上新衣、新鞋,给长辈拜年,喜迎新年第一天。
今年33岁的李阳,在北京工作生活,他的老家在岐山县益店镇南官庄村。因为父亲青年时期离开家乡外出工作,老家岐山一直是其心中一个陌生又熟悉的故乡。几年前和父亲一起自驾回岐山过年的点滴,让李阳记忆犹新。
熟悉的乡音,冒着热气的臊子面,热闹的社火表演……让都市长大的李阳新奇又亲切,他说,不管走得多远,自己的根都在岐山,这里永远是家。
异地也团圆,有心最重要
当进入腊月后,大红灯笼挂起来,浓浓的年味儿在空气中氤氲。在家家户户团圆的好日子里,总有这么一群人,在节日期间仍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们把对家人的牵挂藏在心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外吃年夜饭越来越受到宝鸡市民的青睐。餐饮行业因工作需要,在这期间许多人只能默默留守岗位。今年40岁的凤县人杜莉就是其中一名从业者,春节她依然要坚守岗位,为他人提供贴心温暖的服务。
春节谁能不想家?杜莉现在是市区某餐厅的经理,她说春节期间食客就餐结束一般要到晚上九十点,等她回到家就十一二点了。特别是除夕晚上下班,一个人走在安静的街道上,更是想家,但选择了餐饮行业,就要把每件事情做好。“不管多晚回家,我都会通过手机给在凤县的父母拜年,希望明年能接他们到市里过年,让他们享享清福。”杜莉说,今后她会更加努力工作,给父母和女儿提供更好的生活。
这几天,市民陈思涵忙着打扫家中的卫生,她的丈夫是一名军人,因为部队移防,丈夫从宝鸡到了青海服役。扳扳手指,陈思涵的丈夫已经有两年没有回家过年了,谈到这里,陈思涵的眼圈有些湿润。每年临近春节陈思涵都盼着丈夫能回家过年,但因为连队工作任务重,她只能一个人守护着小家。
结婚3年,陈思涵和丈夫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她期盼能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希望自己生病时,身边能有一个人嘘寒问暖,更盼望能一起守岁迎新年。尽管如此,陈思涵仍默默地站在丈夫的背后,用心营造一个温馨的家。时过境迁,盼团圆,回家过年的这份情感,是长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一份执念,永远不会改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真切。但有些人,因为工作的原因,无法在一起守岁相聚,但他们祈愿美好和团圆的心,却一直未减退,就像时下的一句流行语:“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些成全他人团圆的人,正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大家”送上了一份珍贵的春节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