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洛阳铲到卫星遥感,科技考古在周原不断发展。 展厅内的田野考古工作者塑像 周原考古人发掘召陈遗址 考古工作者尹盛平(左一)、罗西章(左二)为庄白窖藏出土文物拓印拓片。 著名音乐家吕骥为兴钟测音 周原遗址考古成果展展厅 周原,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打开了一扇时空之门,上通三千年前的繁华都邑,下连希望无限的未来,展示周文化的博大和多彩,收获前行的智慧与信心。
周原颂踏寻周人足迹沐浴郁郁周文
山川秀丽的周原,一直是繁衍生息、生产生活的好地方。三千年前,古公亶父率领周族迁徙定居于此,筚路蓝缕,辛勤劳作,制定并建立的各种典章制度、礼乐规范及道德准则,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
“周原月无月无,堇荼如饴”。西周王朝建立后,周原仍为周王朝的重要城邑。大量贵族聚居于此,文化多元、社会发达、经济繁荣,使这里发展为一座开放的移民城市:
这是一座“肇基之城”,是我国最早有关京城概念的由来。公元前12世纪末,周人在第十三代祖先古公亶父时期自豳迁入周原,并在此立国,改国号为周,建立都城,称之“京”或“京邑”。经过历代周人的苦心经营,周的国势日增,至武王时,东进灭商,统一天下。周原作为周人建国初期的都邑和宫室、宗庙所在地,直到戎狄入侵,周平王东迁,延续了300余年;
这是一处“手工作坊园区”,古代“黑科技”产品,让人眼前一亮。西周初年,不少周贵族留守周原宗庙的同时,大批殷商遗民作为战略资源迁入周原,他们大多是殷民的贵族和手工业者,掌握着青铜铸造等手工业技术。考古发现,周原遗址手工作坊遗存累计已达56处,成规模的有28处,分为铸铜作坊、制骨作坊、角器作坊、玉石器作坊、蚌器或漆木器作坊、制陶作坊共六大类。周原遗址手工业作坊数量之多、种类之全,是任何一个西周遗址都不可比拟的;
这是一个“国际化都市”,不同地域文化碰撞交流,创造精神财富。周原是西周文明昌盛的摇篮,古时周人的德政思想,吸引了东边的商遗民、北边的草原游牧人、西边的胡人,他们扶老携幼,纷至沓来。周原出土的西周时期带有印欧人特点的蚌雕人头像及骆驼骨,是这一时期中西方通过欧亚草原文化交流的最早佐证,也说明周原早在汉代开拓丝绸之路以前,就已有了中西方的商贸交流。
周原人不负韶华期许恪守考古初心
走进宝鸡周原博物院的展厅,最先映入眼帘的不是一件件珍贵的器物,而是田野考古工作者的塑像,他们神情专注,认真地记录、测量。这些熟悉的画面,正是周原考古7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的剪影,简约而不简单。
曾经的周原,成就了礼乐文明之都;今日的周原,成为中国考古的重地。从1943年石璋如先生走进周原开展调查,到1976年开始的由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北京大学考古系、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等联合大规模考古发掘,对凤雏、召陈建筑群,云塘制骨作坊、墓葬,贺家、刘家、黄堆墓地等进行有计划大规模发掘;从1976年12月,庄白一号窖藏出土青铜器103件,有铭文铜器74件,少者1字,多者284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土铜器数量最多的一个窖藏,到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从第一次发现西周时期的大型建筑基址与大量的西周甲骨文,到当前周原聚落结构的全面调查……周原遗址考古取得了丰硕成果,它对整个西周历史与考古认识带来巨大的变化。
周原,是周王朝的发祥地,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石璋如、赵丛苍、李学勤、李伯谦、刘绪、徐天进、雷兴山、王占奎、罗西章、任周方……在一代代考古人的不懈努力下,周原遗址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数代周原人,青丝变白发,他们始终恪守着考古人的初心,守护着黄土深处的中华根脉,且可贵的是,这份赤子深情仍是代代相传。正如2018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学子,在周原结束田野考察时留下的动人话语一般,“整整六个月,我们从燕园来到周原,开始了田野考古实习之旅。一百八十天里,我们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感悟着先民的智慧。如今,我们已离开周原,但心却留在了那里。”
周原梦守护中华根脉展望美好未来
周原遗址埋藏了周人的千秋家国梦,也孕育着周原人新时代的“周原梦”,面对祖先遗留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千斤重担压在了周原人的肩上。
雷兴山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国家人文社科重大科研项目首席专家,他常常强调自己和学生都有一个“周原梦”。这个梦,承载着周原人将为建设国家遗址公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不懈努力,写满了周原美好的未来。
周原是西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当之无愧的礼乐文明摇篮、德政思想之邦,在西周史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雷兴山说,周原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不仅对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今天,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周原遗址为典型代表的周文化遗产所彰显的物质文化成就、典章制度、礼仪规范、哲学思想、行为准则、文化价值观念等,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对后世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宝鸡可依托周原遗址,打造周文化旅游专线。”雷兴山建议,这条旅游专线需要高科技辅助,比如游客在参观时,可以通过手机等电子产品,看到千年之前的建筑风貌。当然,这不仅是一条旅游专线,也是人文与自然结合、古代与现代交融的载体,如同一条项链,而各个景点就是项链上的珍珠,串起一个魅力周原。
2016年5月16日,周原遗址被评为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6年10月20日,《周原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在北京大学得到国家文物局专家评审通过;2016年11月28日,国内首个国际化考古研究教学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周原国际考古研究基地正式开放……周原人的周原梦在慢慢靠近。
作为宝鸡周原博物院的“看门人”,张亚炜院长说,保护好周原遗址是历史和时代赋予的使命,他们将带着温情和敬意守护历史。今后,博物院还要用更多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和解读传统文化,与观众互动,让沉睡的周原文物“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