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没有隔墙的兄弟大院
本报记者冯军平魏薇
  在西府农村,兄弟大了要分家,这个现象很普遍,不仅相互打搅少,不生嫌隙,或许距离还真的产生“美”呢。而日前记者在岐山县蔡家坡镇岐星村采访时却发现,韦录焕、韦录明兄弟俩把房子连在一起,没有隔墙,两个小家“无缝连接”成一个大家,其乐融融。
  12月18日,记者来到这个农家小院,从一个大门进去,只见里面两座二层小楼,并排连在一起,户型格局一模一样,中间共用通道,仿若“双子楼”。院内花坛种着竹子、月季等绿植花卉,把农家院装扮得和谐温馨。
  “为什么这样住?”据韦录焕讲,这是父亲在世时定下的。30多年来在这个老庄基上盖过两次房,现在的房子是2000年盖的,一直保持“骨肉相连”的格局。韦录焕、韦录明不论走多远,都以这院房为原点,在同一屋檐下,赡养父母、哺育子女,书写亲情质朴而又平实的篇章。
  在苦日子里互相帮衬。韦录焕今年56岁,弟弟韦录明比他小7岁。兄弟俩成家那会儿家里穷,全家不能都守着薄田为生,为了养家糊口,1990年韦录焕带着媳妇到天水市开了一家电器修理部,韦录明在家务农。录焕的儿子到了学龄,送回老家,由录明两口子代管。录明一家怕侄子生分,平日里有啥好吃的,就先尽着侄子吃,可学习上,录明管侄子一点都不含糊:作业按时完成没、读书没、练字没……一道道关卡盯得仔细。
  一次录明教育娃,批评重了些,娃气得给他爸打电话,录焕在电话那头对孩子说:“你叔说你,还不是为了你能成才,要好好听叔的话哩!”得知哥哥对自己这么信任,录明说:“我哥的娃就是我的娃,娃没教育好,我就是失职。”这种费心尽力的照管,一管就是15年。每年回来看到儿子都在进步,韦录焕对弟弟一家人充满了感激。
  2005年韦录明想搞餐饮,一人忙不过来,叫哥哥回来一起干,于是兄弟二人一起在镇上、市里开面馆、中餐馆、火锅店等。人常说“亲兄弟明算账”、“生意场上无兄弟”,可这兄弟俩,面对有赚有赔的生意,却并没有在钱的问题上伤过和气。俩妯娌间,更没有挑拨是非、掀过任何家庭风波。
  韦录焕说:“说实话,兄弟之间遇事,心里不是没有过‘小疙瘩’,但那些事比起家庭和谐来讲,都算不了啥,这是我家老人一辈子与人为善、吃得了亏的做人风范教给我们的。”
  韦氏兄弟的父亲退休前是一名教师,他以“耕读传家”的思想教导子女既要学安身立命的本领,还要知书达礼。母亲张秋花虽不识字,却深受周风秦韵的影响,一生乐于助人,邻里对老人都很敬重。
  家和万事兴。2004年父亲去世,兄弟俩更是把母亲当“宝贝”,争着给老人做好吃的,照顾老人起居。嫂子去外地管孙子,弟媳会给哥哥把饭做好;弟弟家没人,哥哥会把两边房子打扫干净;就连两家买种子肥料、种庄稼都是不分你我,争先恐后。
  弟媳董亚利说,其实出嫁的姊妹们也都有这个大院的钥匙,大家每周都要回来看望老人,尤其是过年和老太太过寿的时候,一大家子人,光给老人磕头拜寿都要20多分钟才能完成。董亚利说,嫁入韦家28年,这样的温馨场面时常有。
  长辈的温良恭俭让,也影响到孩子,两家孩子相继考上大学,在外面干事有出息;逢年过节一回来就陪奶奶,孩子之间也懂得彼此关心。因这家人相处和睦,其乐融融,连续多年被村上评为“最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
  岐山县是周文化的发祥地,蔡家坡镇是全国文明村镇。据蔡家坡镇党委书记王海刚介绍,近年来,镇上充分挖掘“德、礼、孝、和”等周礼优秀文化,像韦氏兄弟这样的和谐家庭,在当地越来越多。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