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点燃城市发展的文化引擎(下篇)
——宝鸡以高品质文化盛会彰显文化自信加速追赶超越探析
  本报记者孙海涛
  文化如何发力?如何增强城市影响力?如何为发展积蓄动能?……面对一个个问题,宝鸡正通过一系列高品质文化艺术盛会,走出一条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之路,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自信之路,一条砥砺前行的追赶超越之路。
  连点成线提升文化“辐射力”的大手笔
  高频次举办的这一系列文化艺术盛会中,宝鸡正将本地丰富的美景、美食、特色文化资源等“点位”因素,潜移默化地进行“植入式”推介,继而连点成线,对宝鸡的360行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系列文化艺术盛会,吸引了五湖四海的宾朋纷至沓来,会展经济的辐射效应逐渐显现。以12月10日开幕的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为例,开幕两天就有两万余名海内外人士争相来到宝鸡,欣赏书法大家的翰墨精髓。
  更重要的是,这种“辐射力”跳出展馆,连点成线,产生巨大的“溢出效应”。
  “溢出效应”首先体现在对旅游的拉动方面。以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为例,宝鸡笑迎八方宾客的同时,将境内的九成宫遗址、石鼓阁等与书法息息相关的景区推到前台,进一步提升了宝鸡旅游影响力。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字:去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次刚刚“破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68.45亿元。而今年1-11月,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已达11818万人次,同比增长19.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02.92亿元,同比增长20.7%。
  很明显,一系列文化艺术盛会,正在产生强大的“辐射力”,为宝鸡旅游产业带来正能量。客流量的急剧增长,也对宝鸡的文旅产业、酒店业等相关产业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让这些产业主动优化,主动对接市场,提升竞争力。
  得益于这种强大的“辐射力”,宝鸡正在主动作为,放开手脚,在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的同时,让广大市民享受到沉甸甸的发展红利。
  思路决定出路。宝鸡邀请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知名专家学者,对我市文化产业进行“把脉会诊”,研究确定了实施传统产业优化、新兴业态培育、文化企业扶持、园区基地打造、“文化+”平台建设、文化人才会聚“六大工程”,推动产业规模、项目招商、市场消费、文化融合、传承创新、合作交流“六个上台阶”,(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确立了加快建设陕西及西北地区重要的文化产品集散地、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创意新高地的思路目标。
  出手才能出彩。与这一系列文化艺术盛会同步,宝鸡正在着力打造八大类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文化基地,即:以奥瑞金、大工纸、诺泰包装为代表的文化制造产业基地;以周文化景区、张载文化产业园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产业基地;以石鼓文化城、陈仓老街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产业基地;以金台大数据产业园、渭滨互联网产业园等为代表的文化新业态基地;以羌文化演艺中心、大秦影视基地等为代表的文化影视演艺基地;以太白山、关山草原等为重点的山水文化旅游产业基地;以扶眉战役纪念馆、凤县革命纪念馆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产业基地;以蔡家坡汽车文化主题公园、西凤酒文化创意园等为代表的工业文化产业基地。
  这八大文化基地已经形成集群效应,让宝鸡的文化发展极具冲劲和后劲。
  前因后果凝聚文化“自信力”的大智慧
  可以说,宝鸡接连举办的一系列文化艺术盛会实际上是一种“注意力投资”,能够引导投资与消费倾向,而这种“注意力投资”具有投资阶段性和影响长期性,以及“持续发酵”的特点。正所谓“前因后果”,一系列文化艺术盛会所凝聚的文化自信正在宝鸡延续,并发挥重要力量。
  今年国庆节前夕,宝鸡秦花蜜泉、碳纤维拐杖登山杖系列荣获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宝鸡千阳刺绣已经有32件作品获得创新专利,在“双十一”期间,更是销售了10万多件;前不久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宝鸡凤翔泥塑、社火脸谱等高调展出,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一系列文化产业领域的捷报频频传来,也让宝鸡2019年度全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考核优秀单位的“奖牌”含金量十足。
  宝鸡本身就是一座中华文化宝库。《周易》《周礼》《诗经》开启了影响中华文化3000多年的礼乐文明和我国诗歌之先河;一代大儒张载创立关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浓缩了中国历代先贤的至高追求……这些名字和他们的故事,成为这片土地的光荣和骄傲,也是宝鸡面向未来高速发展后劲十足的动力源。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宝鸡人对本土诞生的优秀文化充满着文化自信,继而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这种文化自信需要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撑,才能够更好地“开花结果”。2018年末,宝鸡文化产业从业人员逾10万人,宝鸡正在为这一朝阳产业量身打造一套支撑体系,这套支撑体系可谓直击症结,效果良好。
  从“直击症结”角度看,宝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宝鸡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宝鸡市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重点培育有发展潜力、有鲜明特色、有自主知识产权、有高新技术支撑的文化企业品牌。设立了3亿元的文投基金、1亿元的担保基金,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文化产业发展,并建立逐年增长机制,有效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从“效果良好”方面看,2018年,宝鸡新增规上文化企业38户,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5.8%,居全省第二。在宝鸡的周秦文化产业示范区、太阳市文化产业园等园区,新兴文化企业达100多家,这些企业制作的微电影有的在全国获奖,拍摄的专题片有的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采用,不少企业还把用户拓展到国外,让宝鸡的文创产品和农产品走进美洲、欧洲等地区。这些企业推出的文旅融合服务平台系统终端、无人机搭载VR视频系统、文旅智能私人定制机器人等一批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产品,受到市场热捧。
  文化立世,文化兴邦,宝鸡人对自己的文化有着坚定的信心。宝鸡正在这一场场文化艺术盛会中,一步步提升着城市的综合实力,把握着一次次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大机遇,一个不一样的历史文化名城呼之欲出……

国内统一刊号:CN61-0008 地址:宝鸡市经二路东段五号 邮编:721000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宝鸡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电话:(+86917)3273252 E-mail:bjrbs@vip.163.com 陕ICP备05006542号
建议使用IE5.0以上 1024*768 中字体显示模式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