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城乡教育联盟工作富有前瞻性、创新性,契合中央要求,切合宝鸡实际,是一项事关长远、福泽城乡、惠及百姓的系统工程,是宝鸡教育追赶超越、创新发展的一张名片,是推动宝鸡教育改革发展的奋进之笔。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一盘兜牢民生底线的“大棋”。宝鸡城乡教育联盟“合纵连横”、共建共享,建“朋友圈”,搭“立交桥”,走出了一条城乡一体、优质均衡发展的新路子。城乡教育联盟运行以来,一大批农村薄弱学校脱颖而出,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大幅提升,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麟游县官坪幼儿园、两亭镇中心幼儿园、招贤镇中心幼儿园与凤翔县幼儿园结为联盟后,麟游县以3所幼儿园为节点,向下拓展到周边幼儿园,每次培训或者上示范课,多所幼儿园共同参与,联盟开展的重要活动,全县所有幼儿园共同参与。一个跨县区学校联盟带动了麟游县幼儿教育的整体发展,全县幼儿教育办学水平大幅提高,新建的9所镇幼儿园中有7所通过市级一类幼儿园验收。
凤县留凤关小学被确定为脱贫攻坚定点校后,该县教体局选派1名省级教学能手担任校长。新校长到任后,充分利用双石铺小学的联盟优势,推动优质资源下沉,经过一年多联合攻坚,学校一跃成为一所山区好学校。
陈仓区贾村镇中心小学与虢镇小学结盟后,虢镇小学派出2位名师长期驻贾村镇中心小学指导工作,贾村镇中心小学教学质量连续两年在全区农村小学评比中名列前茅。
凤翔县唐村中心小学与金台区西街小学结盟后,西街小学派出以骨干教师为主的5人团队常驻唐村小学,带动唐村小学教育质量大幅提升。
陇县天成镇九年制学校与陈仓区陈仓初中结盟后,一起重塑教育理念、完善管理制度、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教师发展梯队、推进德育系列化体系构建,陇县天成镇九年制学校师生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学校领导班子凝聚力空前提高,教育质量大幅提升。
……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宝鸡城乡教育联盟由“县区联盟”和“学校联盟”两部分组成。其中,县区联盟由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高新区分别与麟游县、千阳县、陇县、凤县结对组成。在县区联盟框架内,还有县区教体局各股室之间、局直单位之间按“1+1”模式结盟组建的17个二级合作机构。学校联盟由市教育局直属学校、省级示范高中、省级示范幼儿园及城市名优学校与山区薄弱学校组建联盟39个,县域内县城名优学校与农村学校组建联盟82个,参与学校达600多所,形成了“一点多校扇形辐射、节点链式带动”的格局。
城乡教育联盟起源于教师交流。宝鸡城乡校长和教师双向交流是在中省教师交流政策尚不明朗的背景下走出的“先手棋”。交流工作分市级和县级两个层次进行,以城乡同类学校结成交流对子为基础,校长挂职与教师交流双向同步进行,同时配套政策性文件予以支持。宝鸡市《关于开展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交流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市级下派交流人员交流期间,每月由派出学校报销4次交流学校间的往返交通费,交流期满经考核合格的,由市财政一次性发放生活补贴3000元。对在挂职交流期间表现良好,且取得突出工作业绩的校长,在职务晋升、提拔任用方面优先考虑;对在交流工作中表现良好、业绩突出的教师,在评优树模以及职称评定、岗位竞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通过政策引导,促进教师有序流动、科学轮动、全面策动,探索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过渡,力促“要我交流”向“我要交流”转变,推动“单兵作战”向“集群作战”转型,全面提高城乡互助帮扶工作实效。
城乡教育联盟成形于名校孵化。通过确立城区名校和乡村弱校捆绑式协作关系,建立常态化、多层次、全要素帮扶工作机制,实现由薄弱校到名优校的“华丽转身”。通过实施名校孵化工程,一批学校脱颖而出、化茧成蝶,成为带动发展、辐射一方的龙头学校。
城乡教育联盟是名校孵化的升级版。如何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深内涵上复制和固化名校孵化的好经验、好做法,使名校孵化的“星星之火”成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燎原之火”?城乡教育联盟成为优先选项。如果说教师交流是“点对点”单项拉动,名校孵化是“面对面”双向策动,那么城乡教育联盟则是“片对片”多核驱动。城乡教育联盟具有体系健全、目标分层、多级评价、多元参与、学段完整的特点,是一次立体式、大纵深、多层次、全要素教育资源的大组合、大优化、大提升、大普及。城乡教育联盟全面激活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强化教育资源的集聚效应,放大优质资源的溢出效应,突显龙头学校的磁石效应,带动教育资源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城乡教育联盟实施以来,教育资源配置不断优化,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激活,名校优校结对帮扶,薄弱学校持久“补血”,城乡二元封闭发展有效解构,城乡一体捆绑发展相得益彰。城乡教育联盟在推动教育资源优质化、教师交流常态化、教师队伍专业化、教育管理规范化、学校发展特色化、城乡教育一体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探索出了一条优质均衡发展的新路子,其经验做法被《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
独行快,众行远。宝鸡城乡教育联盟必将在乡村振兴中,在担当“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使命中,创新奋进,持续发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惠及每一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