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裴兴斌李波
人们常用这样的语言赞美医生:拥有崇高的品德,深厚的学养;白衣不及他们灵魂的洁净,烛光不及他们心中的温暖。宝鸡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主任许向东,就是这样一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生。他因一台特殊的手术在全国迅速“走红”,引起巨大反响。
事件回放惊人之举显情怀
10月14日15点38分,许向东在17楼手术室,准备为85岁高龄的患者王福英做手术。突然,16楼重症医学科打来电话,当台巡回护士王琼接通后将手机附在许向东耳旁。几秒钟之后,许向东回了一句“我知道了”,就示意挂断电话。在确认王福英生命体征平稳,并叮嘱医护人员继续完善术前准备事宜后,许向东匆匆离开手术室。
16点11分,许向东重返手术室。“病人情况怎么样?”在得到肯定回答后,许向东当即埋头做手术。
19点10分,王福英被推出手术室。几分钟后,参与这台手术的5名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才得知,就在王福英的手术开始前,许向东的父亲在重症医学科去世了。
“强忍着失去亲人的悲痛为患者做手术,这得承受多大的心理压力啊!”时隔一个多月,回忆起那天的情形,王琼依然泪眼婆娑。
“关键时刻,他选择了救我妈,却没能陪他爸最后一刻。同为儿子,我心里无比内疚!”患者家属赵亮哽咽着说。
“这件事有偶然性,更有必然性。说偶然性,是两件事碰巧赶在一起了;说必然性,是这事发生在他身上一点都不奇怪,因为他是许向东!”该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康军锋说。
“从入院到去世,许向东的父亲在16楼重症医学科整整抢救了29天。许向东给我们‘约法三章’:不予特殊关照;知道的人越少越好;谢绝探视!”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李玲玲说。
10月15日,医院工会给部分中层以上干部电话通知了两件事:一,许向东的父亲去世了,有意愿的同事可以到殡仪馆吊唁;二,尊重许向东同志的“要求”,吊唁只允许献花,谢绝一切礼品和现金。
“消息封锁得太严了,接到工会通知时,我们骨科36名医护人员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连我这个与他朝夕相处的老同事、老朋友都不知道!”骨科二病区主任朱修文说。
觉得平时欠许向东的人情太多,不少同事在吊唁时上了红包,事后都被许向东“无情”地退回去了。
这就是许向东!(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医者仁心设身处地为患者
今年54岁的许向东,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伯父是青海某职工医院的医生,不但是家族中第一个端上“铁饭碗”的人,而且很受人尊敬。在伯父的影响下,许向东从小就对医生这个职业有好感。上中学时,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华山抢险和张华救人的英雄事迹被广为宣传,在许向东心里播下了英雄主义的种子。1983年,许向东考入第四军医大学,成为该校第一批六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
毕业后,许向东在解放军陆军第三医院(现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七医院)当了一名骨科医生。因为好学上进,许向东很快由一名军医“新兵”成长为骨科“骨干”。小有成就的许向东,于1994年重返母校读研。回到手术台后,许向东很快在脊柱疾病和四肢创伤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并在学术理论研究方面取得诸多成果,在国内同行中享有较高影响和声誉。2016年,根据部队医院改制要求,担任了多年骨科主任的许向东提前退休,很快被宝鸡市第三人民医院聘请为骨科主任。
许向东在追求医术高超的同时,非常注重医德和品德的提升。他非常喜欢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尤其推崇书中倡导的医德观念: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然而,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却来自实践。
1999年,许向东所在的骨科收治了一名来自农村的13岁的股骨颈骨折患儿。手术很成功,但许向东在查房时发现,孩子及其父亲衣服都很破旧,没钱吃饭时仅靠盐水就馍度日。这一切被许向东看在眼里,便反复推敲优化治疗方案,尽可能降低医疗费用,并捐款500多元用于孩子的后续恢复。类似的事件让许向东深刻认识到,医生必须有一颗仁慈之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
为患者着想,就是时刻践行救死扶伤的初心。有一名86岁的髋骨骨折患者,因手术风险系数较大,被多家医院以“治疗意义不大,回家养着吧”为由劝回。辗转找到许向东后,许向东成功为其手术。“我们医院从未因年龄大、风险高拒绝过任何一位患者,仅这三年就成功为80岁以上的患者做了500多例手术。这些案例并不是说许主任艺高人胆大,而是他对每一位患者都高度负责!”康军锋说。
为患者着想,就要体谅患者的难处。岐山县一位糖尿病足患者,因家境贫寒病情拖得太久,致使伤口感染化脓。该患者被许向东所在的骨科收治后,伤口化脓的恶臭让不少医护人员避之不及。为此,许向东亲自为其换药、检查伤口,还从家里拿来鸡蛋、牛奶、蛋白粉、燕麦片,确保这位患者营养能跟上恢复的需要。“我心疼他太辛苦,经常买一些营养品让他带到单位喝,谁知他都送给病人了!”许向东的妻子卢纯说。
为患者着想,就是努力做一个全天候的医生。医院大厅挂着一份许向东的作息时间表:周一、四全天门诊,周二、五上午大查房,周三全天和周二、五下午及周六上午手术。这份作息时间表自许向东来到这家医院就未曾更改。有段时间,原本应该上门诊,许向东却在上午十一点半多次“加塞”手术,下午继续去门诊坐诊。不少医护人员对此不解。“作息规律固定下来,是为了方便慕名而来的患者合理安排就诊和入院时间。门诊上班期间‘加塞’手术,是为了满足更多患者的需求!”许向东解释。
这就是许向东!
平凡人生琐碎之中见真情
在许向东看来,一个人医术再高,一次也只能救助一人,但一个团队医术高超,则能收到1+1>2的效果。为提高骨科团队整体医疗水平,许向东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临床经验、手术技术及临床心得传授给科室医生。
“除了布置作业督促我们学习、营造氛围加强实践交流外,许主任更多的是以身作则,用三种办法‘逼’我们学习、成长、进步!”康军锋说。
每周二的大查房,是许向东所在骨科雷打不动的“必修课”。每次大查房,都是按照许向东的母校——第四军医大学的标准进行的。这让主管医生压力很大,大查房前两天就必须把患者所有资料准备齐全,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并熟记。这是一“逼”。
病历质量是医疗质量的核心。许向东对每一份病历的要求都非常高,必须有主管医生专业的治疗思路和方案,不能记流水账。更让人有压力的是,骨科每月有100多份病历,每份病历都长达几十页,许向东一一查阅。此为二“逼”。
每当年轻医生主刀手术,许向东都现场指导操作,并为其推透视机。此为三“逼”。
“许主任名气大、威望高,又是我们的科主任,还有无穷的人格魅力。他的这种无形的力量,迫使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我从医19年,与许主任共事的这三年学到的东西比前16年的总和都多,进步也最大!”康军锋感慨地说。
强将手下无弱兵。目前,许向东所在的骨科,多数医生都能独立开展脊柱骨折的介入治疗等三甲医院才能开展的高难度手术。该院骨科年病员收治人数,也由三年前的不足600人攀升到1100多人。
许向东还是一个喜欢“多管闲事”的人。医院的导医指示牌标注不规范,他要管;厕所里水管漏水,他要管;电梯里灯光亮度不够,他要管;个别医护人员穿着不整洁,他要管。楼梯口一块铁皮翘起来了,许向东担心患者摔倒,就用手机拍照反映给院领导。不少人嫌他“管得宽”。许向东笑着说:“爱院如家是我们的本分,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
这就是许向东!